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深海勇士”:高度国产化的大国重器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
7月18日,“探索一号”TS12航次科考第二航段正式开跑。早上8时,深潜器按照原定计划被推出潜器库,滑过轨道到达主吊缆下方,被吊起入水。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从起吊、到达水面到脱钩入水,每一项任务都遵循着严格的安全检查。
作为高度国产化的大国重器,这是“深海勇士”的第171潜次任务。执行任务前,科技日报记者有幸进入潜器内舱,见识了这位探海好手。
“深海勇士”号舱内空间不大,生命维持系统、通讯系统、视频系统等设备紧密排列,左中右共三扇直径十几厘米的圆形窗户,就是潜航员观察海底的窗口。
舱内有三个位置,分别是中间、左舷和右舷,中间属于主驾,右舷位属于科学家,左舷位属于潜航学员,但有5次以上下潜经验的科学家也可以坐到左舷位置,那样的潜次一趟会为两位科学家提供深潜机会。
由于空间有限,“深海勇士”号内的三个位置都需要人曲腿而坐,对于体力是一项考验。舱内温度保持在18至20摄氏度左右,不低于8小时的作业时间里有毛毯备用。所以在从气温30摄氏度左右的海表不断下潜的过程中,潜航员和科学家们可能需要陆续穿上毛裤和毛袜保暖。
每次下潜前,“深海勇士”号都要经历维护和保养过程,以及充电充氧等备潜工作。作为世界上唯一执行常规化夜潜模式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夜以继日地下潜让年轻的潜航员们既承受辛苦,却也得到历练。
值得一提的是,“深海勇士”号使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锂电池,使用次数多、寿命长,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使用锂电池后,潜器可以通过电力推进加快下潜和上浮速度,5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1500米水深以下的作业点,大大增加了水中作业时间。
中科院深海所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国内的海洋科学家来说,深潜工作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外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载人深潜,有深潜经历的科学家数以千计,国内目前有深潜经历的科学家还不超过百人。如何在水下工作、产生灵感,到了海底“不晕”、怎样节约时间、判断决策,都是学问。“深海勇士”号通过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不断降低的运行维护成本,可以让更多海洋科学家有机会“向深海深渊进军”。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深海勇士 科学家 深潜 高度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