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东盟交流周让贵州“朋友圈”越来越大
刘宝利:中国-东盟交流周让贵州“朋友圈”越来越大

中新网贵阳7月27日电 (冷桂玉)“12年来,交流周不仅打开了贵州通向东盟国家、通向世界的教育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宝利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条纹衬衣、休闲西裤,虽然头上已经有些许白发,但60余岁的刘宝利看起来依旧精神十足,面带微笑地走进采访室,他自称“老人家”,但是提起交流周,他激情满满,侃侃而谈。

从2008年第一届交流周举办到26日闭幕的2019交流周,12年来,刘宝利是参与者、推动者,也是见证者,亲眼见证了交流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2019年交流周有7个特邀伙伴国,而且每一个都带着项目过来。”刘宝利十分激动地说,本届为历届最多,交流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们都是带着需求来到中国、贵州谋求合作机会。
12年来,由第一届的近400参会人员提升至如今2000多人参会的规模,会期由一周在贵州一个主会场延伸至全年在中国和东盟多地举办,由每年四项活动充实到每年几十个项目,形式越来越多样,成果越来越丰硕。12年来,交流周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为什么是在贵州举办?刘宝利介绍,在贵州举办交流周具有“先天优势”,除了贵州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贵州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都深深地吸引着东盟国家。“还考虑到,贵州的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在刘宝利看来,对于贵州这样一个“不沿江、不沿边、不沿海”三不沿的中国西部内陆省份,借助交流周这个平台,贵州逐渐打开了对东盟、对世界更加对外开放的大门。目前,贵州大学等36所高校与东盟国家85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在贵州的留学生中,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占71%。
同时,交流周也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东盟国家的企业“走进来”搭建了交流平台,也为贵州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随着交流周平台影响力不断提升,贵州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增多,东盟国家逐渐成为贵州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为了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深度合作,刘宝利建议:未来可以在交流周平台基础上,在贵州打造一所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办学的“贵州-东盟联合大学”,建设东盟风情小镇、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等以此吸引东盟国家的人才。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东盟交流周让贵州“朋友圈”越来越大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