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西藏非遗传承人普琼:“指尖旋转”的30年陶艺人生

中新网拉萨8月1日电 (贡桑拉姆 赵朗)在7月底的一个清晨,记者驱车来到距离拉萨市140多公里的尼木县,普琼坐在尼木县中学一间教室内,静静地制作陶壶,他用左手旋转坯板,右手不停交替使用形状各异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对坯体进行加工,动作十分娴熟。

“我今年47岁,从13岁开始学习制陶技艺。”普琼是西藏拉萨市尼木县帕古乡彭岗村人,至今出自普琼之手的陶器,已走进高原千家万户。
“在我小的时候总去山上放牛,到了十几岁后,听从长辈学习陶艺。”尼木县彭岗村家家户户曾以制陶为生,普琼作为家中的男丁学习陶艺,子承父业。

“起初学陶艺是为了生计。”普琼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彭岗村除了种植青稞,没有其它经济来源,村民为了谋生,常常以“物物交换”的方式,用陶器换取酥油、辣椒、红糖、大米和服装等。
普琼告诉记者,在那时交通不便,他们以“人背马驮”要走艰难的山路。“在为家庭奔波时,让我最担心的不是路途的艰辛,而是陶器的安全和自己的这双手会受伤、冻伤,家里的生活要全靠这双手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直忙碌的普琼,除了偶尔抬头回应记者外,他的眼睛和手从不离身前旋转的坯板。
“制陶30多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手闲下来心里就会不自在。”普琼用微笑回应记者后,依然把眼神转向身前旋转的坯板。
在彭岗村,普琼的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算人口可谓村里的“大户”人家,其家里除了有妻儿三代人,还有其哥哥、弟弟等,“好在现在挣钱的机会多,木工、石雕、建房、修路都可以做,只要肯干,创收渠道很多。”

西藏陶器烧制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2013年,该技艺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普琼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普琼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陶器逐渐被金属器具取代,陶艺文化的传承发与展面临新的挑战。当地旧时的观念,也让陶艺从业者渐渐“弃陶而去”,如今彭岗村陶艺人变得寥寥无几。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彭岗制陶技艺,普琼曾先后到拉萨多地学习陶艺。谈及自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普琼坦言,虽然他掌握一定的传统制陶技艺,但缺乏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开展工作力不从心。
据了解,2015年,这一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陶艺,被尼木县中学如获珍宝引进教学,普琼被聘为陶艺实践课的指导艺人,相伴其一生的技艺在现代课堂找到了用武之地,其家庭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尼木县中学美术教师、中国国家级陶瓷陶艺实训技师扎西顿珠介绍,陶艺引进课堂旨在增加学校的实践教学、保护与传承当地陶艺文化,同时希望改变民众的旧时观念。
近年来,陶艺在该校的摸索、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起死回生”,普琼也见证了传统红陶成功转变陶瓷的技术突破。
记者得知,彭岗村将利用该村优势资源,以传统手工制作与机械加工制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陶瓷加工制作水平,不断解决尼木传统红陶和现代陶瓷制作短板问题,让更多红陶、陶瓷在现代市场中得到发展。
“希望培养更多掌握现代制陶技艺的人才,以公司运营等方式,让彭岗陶艺得到升级和发展。”在与记者告别时,普琼道出了其最大的愿望。(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陶艺 普琼 艺人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