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明清合作扇面刍议
折扇的功能由实用性而演变为观赏性,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作品是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由明宣宗朱瞻基创作的《松下读书图扇面》。在此之后,广泛应用于书画创作中,则是出现在“吴门画派”兴盛时的明代中期。据研究表明,在折扇上写字作画是在明代中期即成化年间开始兴起,在万历和崇祯年间开始广泛流行。这种状态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至今,而艺术活动区域亦由吴门地区占主导扩展至全国各地。有意思的是,在从扇面书画兴盛的明代中期到清代晚期的三百余年历程中,合作扇面书画断断续续出现,折射出不同时代的风尚。
明 王涣、袁褧、陆师道、袁裘、袁衮、文嘉 行草书诗扇面
明 周天球、黄姬水、文嘉、文彭、陆师道、顾德育 行楷书扇面
合作书扇盛行的两个时期
合作书法扇面出现在两个时期,一为明代中后期,一为清代后期。在现存的明清扇面书法中,其他时期出现的合作扇面极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明代中后期的合作书扇集中在吴门地区,且都为折扇面。据不完全统计,明代这些合作书扇者,主要有唐寅、文徵明、周天球、王宠、王榖祥、黄姬水、文嘉、文彭、陆师道、顾德育、文元发、陆安道、钱榖、彭年、张凤翼、杜大中、薛明益、杜大绶、文从龙、王穉登、陈汸、袁衮、陈鎏、葛应典、薛益、文从简、陆广明等数十人,其中以文氏家族中的文嘉、文彭、文元发、文从简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则为周天球、彭年、杜大绶和张凤翼等。这些合作书扇大多无年款。从其郡望看,几乎均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从其年龄看,大多出生于十六世纪初,除仅见的文徵明、唐寅合作书扇外,其他作者大多属于文徵明辈的晚辈。从扇面质地看,多为洒金笺;从书体看,多为楷书或行书,几乎没有其他书体;从书写内容看,多为七言诗,且多为歌咏江南风物者。从这些作品可看出,其诗有自创诗,也有抄录他人诗,但都围绕一个主题;署款均为姓名穷款;印鉴均为朱文印。书写七言绝句中,前两句之后往往另起一行,中间还间隔一根扇骨的空间,结体疏朗。所有作品均无上款,也无年款,且均为小字行书或蝇头小楷。这样的书写模式在其他明人合作书扇中也大抵如此(所不同者,钤印中也有白文方印者,很有一种模式化倾向)。因此,不难发现,这些书写者是在一种极为闲散的状态下创作的。或许是应某位组织者(比如文氏族人如文彭、文嘉等)的邀请,以文氏文人为中心所举行的不定期的雅集中合作完成,也有可能是在一次大型聚会中文人们集中合作而成大量书扇,但更大的可能是应某些艺术赞助人的特殊要求而度身定制。在明代中后期,吴门地区经济、文化都相对发达,文人雅士多雅擅临池,当时王世贞就曾发出过“天下书法归吾吴”的感叹,在此语境下,出现这种极具区域特色的合作书扇现象,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在现存作品中,也发现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早期,在吴门地区以外也偶见有合作书扇现象,如浙江嘉善人周鼎和江西清江人陈宽合作的《七律二首扇面》、广东番禺人赵焞夫、戴柱合书的《行草书扇面》即是其例。但从书体看,为行草书;从布局看,较为紧凑丰满;从内容看,也不是纯粹的七言绝句,且在诗歌之外,尚有题识语;从钤印看,既有朱文,也有白文;从书写者来看,仅有两人;从时间看,前者要比吴门地区合作书扇要早近一个世纪,后者则要晚一个世纪。其他如山东新城人王士禄、王士禛合书的《行书扇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浙江海宁人陈元龙、查升等《行草书扇面》。
吴门地区合作书扇的现象持续时间并不长,也并未影响到其他地区。直到三百多年后,在书坛出现另类的合作书扇,才使这种传统得以赓续。这一时期出现的合作书扇,显然已经呈现多元化的局面,无论是艺术家的活动区域,还是扇面的形制、质地、书体等都是如此。如董起庾、崔舜珠、盛均、梁鼎芬、姚礼泰、炎涂、张嘉澍、崔永安合作的《行书团扇》,从质地形制看,是为绢本团扇;从书写对象看,都是为一个叫“逊斋”的人所书写;从书写内容看,都是为“逊斋”所写的应酬诗;从时间看,有准确的创作时间——清光绪七年(1881年)。
这和明代吴门地区的合作书扇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再如黄钰、陆懋宗、李文田、汪鸣銮、鲁琪光合作的《楷书扇面》,从质地形制看,为洒金折扇面,颇类明代的吴门合作扇;从书写对象看,都是为一个叫“伯潜”的人所书;从时间看,汪鸣銮署年款为“己巳仲春”(1869年),鲁琪光署年款为“戊辰八月”(1868年),时间跨度半年左右;书体看,为蝇头小楷,这一点也颇类明代的吴门合作书扇。
从这两件扇面可知,晚清时期的合作书扇,大多有上款,很明显是为赞助人或德高望重者所书,带有很显著的应酬性质。这样的合作书扇例证,尚有林召棠、陈元楷、沈史云、蒋理祥、林彭年、李文田合作的《楷书扇面》,翁曾源、柳簃、龚聘英合作的《楷书扇面》和王亦曾、章志坚、程夔、蔡赓年、羊复礼、郑兴梁、吴昌褀合作的《楷书扇面》等。这与明代吴门合作书扇表现出的恬淡、闲适与从容是有霄壤之别的。不过,在清代中期或更早也偶尔出现一些合作书扇,与明代中后期的吴门合作书扇极为相似,如史章、邹光绅、俞嶙合作的《楷、行、隶书诗扇面》即是如此。
最为特别的书画集锦扇
在合作绘画扇面方面,明清时期以俗称集锦扇的书画扇面最为特别。所谓“集锦扇”,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作创作书画扇面,每人的作品相对独立,各自为阵,但整体上又相互交融,成为一件完整的扇面。笔者所见到的集锦扇,最早出现的年代是在明代后期,但并不多见。在书画中普遍出现,则是清代中后期。所出现的集锦扇,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为同一个画家与不同的书法家合作书画,扇面中所有的画均为一人所绘,而交叉于画之间的书法则为不同的人所书。书法与绘画都是相对独立的,以扇骨的痕迹区别开来。如张岳崧、张维屏、何有书、潘正亨、谢观生合作的《山水书法集锦扇》即是如此。扇面中由谢观生一人绘四幅山水画,每件山水画并无连贯之处,都是独立构图,前三件均未署款钤印,最末一件款署“观生画”。在四幅山水画之间,为张岳崧、张维屏、何有书、潘正亨所书短语。一类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书画家合作集锦扇,每个人既有书法也有绘画。书画作品相互独立,但又互为关联,这是集锦扇的主要特征。一类为书画均系不同人所创作,相互交叉,一类为全部是绘画,但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画家完成,其绘画既有独立构图者,亦有景致连贯者。
当然,如果撇开合作书画扇面不论,仅就集锦扇而言,还有一种纯粹为一人所绘的集锦扇,如谢观生的《松竹仕女等八景集锦扇》即是如此。该扇由谢观生独力完成,并无书法间隔,其画分别为松树仕女、桃竹小雀、幽篁仕女、芭蕉花石、倚栏仕女、柳树菊石、古树仕女、松树梅花,仕女画与风景画相互交叉。也有一些是由同一个人所书不同书体或不同内容的书法集锦团扇,在清代后期短暂盛行过一段时间,如罗文俊《行楷书团扇》、孟鸿光《各体书法团扇》等便属此类。
清代中晚期出现的集锦扇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到清代末年几乎就销声匿迹了。其作者集中的地域多在江南和岭南地区,是这一时期艺术经济繁荣与休闲文化鼎盛的象征。他们在咫尺之中尽展其笔墨技巧,将书画由艺术性而转向玩赏性与娱乐性。因其所需要的闲散功夫较多,且需要多人合作完成,在题材及内容上都有一定的约束,故在追求个性与胸中臆气的文人书画家中,这类作品并不流行。不过在晚清时期的合作扇面书画中,尚有一种两人或两人共同营造一个画面的情况。
明清时期书画合作扇面表现出的时代特征,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而他们合作扇面表现出的文化背景、书写语境及其艺术特色又是美术史研究中极易被忽略的内容,因此,系统地梳理、探究明清合作扇面书画也就成为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编辑:杨岚
关键词:合作 扇面 书扇 明代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