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新中国的第一: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平台“天宫一号”
央视网消息: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系列报道《新中国的第一》今天带您走近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平台“天宫一号”。
伴随着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的“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第二阶段最核心的任务就是空间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作为一个全新的载人航天器,既要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又要实现从单一航天器飞行,到多航天器在轨对接、组合体飞行的跨越,还要具备空间实验室平台能力,确保航天员驻留安全,保障空间科学与技术实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杨宏:“天宫一号”要一次飞行,首发就必须成功,而且要长期在轨运行,还要接纳三次飞船访问,多个航天乘组的进入,还要完成多个任务目标,这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难点。
“天宫一号”升空32天后,迎来第一个来访者“神舟八号”,两个七八吨重的航天器,从相距上万公里的不同轨道,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赶赴约会。对接时,相对速度不能超过每秒0.2米,横向偏差不能超过18厘米。交会对接技术是发展载人航天必须攻克的基础技术,是航天大国秘而不宣的核心技术,只能自主创新,自我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 杨宏:两个航天器的机、电、热,各个多专业系统要有机地融为一体,就相当于一个1加1要等于1。分离的时候,两个航天器还要各自成为独立的飞行器。我们11项关键技术在天宫一号得到了突破和掌握,全面应用到了空间站。
“天宫一号”突破和掌握了在轨航天器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大型密封舱壁板制造技术、精确姿态控制的控制力矩陀螺技术、可补加推进剂的金属膜盒贮箱技术等多项空间站关键技术。2011年11月3日,飞控大屏显示,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紧紧相牵,对接成功!随后两年中,“天宫一号”又成功完成了和“神舟九号”“十号”的交会对接和相关任务。2016年3月16日,在轨飞行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国家重大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目前已成功发射12艘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安全返回。实现了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空间出舱到交会对接,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从航天员短期飞行到中期驻留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取得全面胜利,工程全面迈进空间站时代。
2016年9月15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2017年4月20日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航天 天宫一号 技术 空间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