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民俗专家聚“秦观故里”高邮三垛话“七夕”

中新网高邮8月6日电 (记者 崔佳明)星桥横渡鹊徘徊,又是一年七夕来。6日,“七夕”前夕“秦观故里”高邮三垛举行七夕民俗风情展,同时,全国各地民俗专家学者聚首话“七夕”,解鹊桥真谛。

“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厚重、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高邮籍北宋词人秦观一曲题咏七夕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成为了对家乡牛郎织女故事的经典解读与人类追求美好爱情的千古绝唱。今年7月,高邮三垛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文化之乡”。

当日记者在七夕民俗风情展现场看到,三垛在七夕日的民俗形式多样,当地传承了古人赛穿针乞巧、绞脸、巧娘娘送虎鞋、巧果方酥、捏巧等七夕文化习俗。当地的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巧娘娘七夕送虎鞋,就是心灵手巧的妇女将自己一针一线手工制作的虎鞋送给孩子。虎鞋穿上脚能辟邪,孩子就不会有灾疫,能保健康成长。同时,巧娘娘巧手做的针线活,必给孩子带来灵气,也有把巧气延续的意思。目前,当地有十多名90岁左右的“巧娘娘”会做老虎鞋,很多未婚女子慕名前去向“巧娘娘”学习,以期心灵手巧。

“七夕”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民俗专家说,最有名的是“赛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七夕”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当地至今还流传一个在瓜棚豆架下听情话的七夕习俗,每年七夕之夜,便会有未婚情侣在瓜棚豆架下听情话,以期获得美好的爱情。

来自全国各地民俗专家、学者在“七夕民俗文化论坛”上,交流七夕民俗文化,讨论民俗传承。他们认为,七夕民俗文化体现在“巧”上,这个“巧”就是“工匠文化精神”,当下,七夕民俗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要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其理念就是“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七夕 民俗 高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