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18岁的青春这样启航——三代大学生的入学记忆
新华社北京9月1日电 题:18岁的青春这样启航——三代大学生的入学记忆
新华社记者 沈洋、袁汝婷、白靖利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汇聚同一个校园,共同追逐青春梦想,是很多人一辈子挥之不去的记忆。9月1日,又是一个开学季,记者走访了不同时代的大学生,记录他们的美好入学记忆。
校园环境在变 求知欲望没变
“学校好大,环境好美。”这是南昌大学给大一新生谢金利的第一印象,4人间宿舍,还装了空调,“不努力学习就辜负了这么好的环境。”
上世纪70年代末,校园环境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大学新生对新知识、新本领的渴望是一样的。
“一个宿舍八张床,七张睡人,一张用来放行李。”再过两个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孟子为就要退休了,但40年前的大学时光依然历历在目。他说:“和现在比,当时的教学设施、设备很简陋,但大家整天把头扎进书堆里,一心读书。”
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居民万新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大学时读了很多书,班级也经常组织活动,看电影、郊游等等。”万新荣说。
万新荣在青岛上大学,学校离家非常远,那时通讯技术落后,只有把对家人的思念写在信纸里。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毛国刚则要幸运得多。“宿舍已经安装了电话,购买一张电话卡就可以打电话回家。”毛国刚1998年上大学,那时候宿舍不仅有电话,台式电脑也可通过电话线接入互联网,但网速极慢。
今天,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标配。“食堂饭卡用支付宝办理,我们身上都不用带现金。”云南大学新生刘雨欣说,WiFi覆盖了整个校园,随时可以跟家里人微信视频联系。当然,随时也能接入学校图书馆资源,查阅海量学习资料。
交友方式在变 同学友谊没变
1978年,24岁的张建民从湖南湘潭县的偏远农村出发,提着一口杉木板做的中型原木箱,怀揣着36元钱,走进位于省城长沙的大学校门。木箱子里装了笔记本、钢笔,还有洗脸盆、热水瓶……
“印象最深的是师兄师姐们都很热情,带领着我们办好入学手续,还领回了一堆票证,包括开水票、洗澡票等。”65岁的张建民回忆起40年前的青春岁月依然心绪难平。
和张建民一样,刘婵上大学第一天印象最深的也是迎新的学长。1996年,刘婵考取湖南师范大学物理教育专业。“我记得,当时报到是在学校的老体育馆,高年级的学长给我们做引导。”刘婵说。
进入大学,性格开朗的王崴如鱼得水。“我参加学生社团,也进了学生会体育部,不仅可以认识很多人,还锻炼了交际和组织活动的能力。”王崴现在是云南一所高校的教师,他说大学社团和学生会的那段经历让他受益至今。
得益于网络的便利,谢金利刚确认被南昌大学录取时,就通过贴吧找到一个二维码,加入新生微信群。还没开学,她就“认识”了上百名新同学。
资助方式在变 关爱之情没变
李俊兰今年考取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她家曾是江西上饶市广信区湖村乡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已经脱贫但依然享受扶贫政策。
“获得入学资助5000元,路费补助1000元,还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8000元。”李俊兰说,教育扶贫政策让她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担心,可以安心学习。
资助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政策并不是新鲜事。万新荣告诉记者,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他来到位于南昌市的高招办,凭贫困证明,他领到10元资助。“那时候10元可是不小的数目。”万新荣说,作为贫困生,上学期间不仅免学费,每个月还有生活补助金,除了伙食费每月还能剩2元钱零花。
毛国刚老家在鄱阳湖边上,他家在1998年的大洪水中受灾严重。核实他家受灾情况后,江西农业大学给他免除了一半学费,还为他申请了3000元助学贷款。
如今,除了助学贷款,还有贫困补助、奖学金、助学金,财政资金、企业和个人捐赠,对贫困学生的捐资助学政策不断完善。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大学生 入学 大学 青春 记忆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