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在家门口,我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甘肃扶贫工厂助妇女走上脱贫路
新华社兰州9月3日电 题:“在家门口,我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甘肃扶贫工厂助妇女走上脱贫路
新华社记者姜婷婷、刘红霞、张智敏
王哈力麦从来不敢想,过了小半辈子,自己打的第一份工、挣的第一份工资,竟是在自家门口的扶贫工厂。
42岁的王哈力麦家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临夏,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三州”之一。东乡,则可谓临夏州乃至甘肃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喏,我就住在对面那个楼。”王哈力麦指着车间对面、拐个弯儿就到的十几层电梯房说,“40多年了,我就没见过这样带电梯的房子,敞亮着呢。”
“现在早上送娃娃上学后再来上班,中午回家做饭,下午再来做几个小时,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块钱。”从来没挣过钱的王哈力麦一边给手头的雨伞做检测一边告诉记者,“2000多呢!现在好着呢,开心着呢。”
几十公里外,临夏州临夏县黄泥湾村,50多岁的马秀平说起几个月前第一次领工资的场景,依然难掩兴奋。
“真没想到,我大字不识几个,这辈子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上班拿工资!”她边说边麻利地剪着鞋面。
马秀平所在的巧手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援建,已经吸纳50多名贫困妇女生产加工布鞋。
以前,马秀平也动过外出打工的念头,可一想到家中还有老人孩子和田地需要照看,便打退堂鼓。现在,扶贫车间开到村里,既能赚钱又不耽误料理家事、伺候庄稼。“这样的好事儿,谁不愿来哩!”
在甘肃,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8000多名跟王哈力麦和马秀平一样的妇女“走出家门”,拿到人生第一份工资、凭自己双手打了个摆脱贫困的翻身仗。
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然而,长期以来,甘肃深贫区许多农村妇女由于文化水平、传统观念以及家庭的限制,无法外出打工。
把扶贫车间开进村里,让贫困妇女就地务工、就地增收,是我国出台的精准扶贫措施之一,既可助群众脱贫致富,又能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
临夏县委常委、副县长苏智锋说,有了合作社,农村妇女有了赚钱的“饭碗”,村里笑声多了、矛盾少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不用伸手向丈夫要钱,自己赚钱自己花,我心里更有底气。”同样在巧手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上班、28岁的马法土麦说。
黄泥湾村外约70公里,在东乡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工作的黄阿英舍也有相同感受。“我在这里工作,既可以贴补家用,又可以赚些零花钱,还有姐妹们聊天,比只在家里有趣多了!”
黄阿英舍回忆起第一次领工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350块现金被我攥得紧紧的,心里甭提多美了。”
这家由方大集团注资的扶贫车间主营服装鞋帽加工,目前有150个员工,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就业。
为帮助留守妇女适应产业工人这一新身份,扶贫车间专门安排师傅手把手教授缝纫加工技术。
车间负责人郭静说,虽然工厂效率还无法和沿海企业相比,但这些妇女聪明踏实,一教就会,以后肯定会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车间里不少妇女感慨,看着经过自己巧手制作的衣帽被洗净熨平,打包送往各地,满满的成就感。
“常言道,巾帼不让须眉。”郭静说,希望越来越多妇女“走出家门”,更好融入社会,圆自己的“上班梦”,跟大家伙儿一起在奋斗中摆脱贫困。
编辑:曾珂
关键词:甘肃扶贫工厂助妇女走上脱贫路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