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不同的战场,一样的人道情怀
写在北京冬奥组委“红十字救护站”展开“第一救”之际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 田福良)9月17日下午3时许,就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北京冬奥组委合作备忘录签署暨红十字救护站启动仪式”刚刚结束,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红十字救护站”正式揭幕之际,站内工作人员正在为迎接参加仪式的领导、嘉宾调研检查工作而忙碌着,这时冬奥组委一名工作人员身体感到极度不适前来寻求帮助。
图为9月17日下午3时许,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红十字救护站”医护人员、“红十字博爱救护队”队员协同赶来的急救车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有关检测和处理
这名患者感觉面部发痒,到达“红十字救护站”时已出现了一定面积的皮疹,而且在不断扩大,情况不容乐观。经过医护人员的询问之后,得知患者是在吃了一块夹心巧克力之后,出现了这个状况。根据患者叙述,救护站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了测量血压、心率等针对性初步检查,判断为急性食物过敏所致,并进行了抗过敏的初步处理。虽然患者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为了防止他由于急性皮疹出现喉头水肿以及其它状况,救护站医生建议立即转移到最近的首钢医院进行进一步彻底治疗,并帮助患者紧急呼叫了救护车。
适逢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梁惠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王海京,副会长王平,监事会副监事长李立东,北京冬奥组委副秘书长徐志军及北京冬奥组委、红十字会等领导、嘉宾一行从启动仪式现场到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红十字救护站”调研检查,目睹了这场近乎“救护演练”的突发事件,在场领导、嘉宾一度真的以为是当天启动仪式后安排的救护演练,但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和救护站医护人员无瑕接待领导的检查,前厅、处置室内外,医护人员进进出出都忙碌着一件事——救人、救人,这是当务之急!梁惠玲常务副会长见状,当即表示“救人要紧,千万不要打扰黄金抢救时间!”并嘱咐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护,同时向救护一线医务人员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护表示赞许。
负责“红十字救护站”筹建,同时也是当天启动仪式总导演的中国红十字博爱基金秘书长张旭东,看着眼前这场胜于“救护演练”的救护现场,目瞪口呆,虽然原想安排的救护演练汇报因精化流程取消了,但“救人一命”的突发事件,还真不是他能“导演”的。这场近乎战地救护般的案例呈现,虽然没有硝烟、没有枪炮,但救护站的功能设计和存在不就是为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和健康吗?这是他组织援建的全国第185家“红十字救护站”,实实在在发挥应急救护、实施院前急救是值得欣慰和自豪的事。救护车的警笛声时刻警示着人们生命的可贵,更在激励着包括张旭东在内的红十字人。
据悉,在“红十字救护站”及时应急处理和转运下,该名患者送到医院已进行了妥善治疗,确保他在短时间康复并继续投入冬奥组委的工作。
这是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红十字救护站”揭幕后的首例救护,不仅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为红十字服务2022冬奥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下来在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冬奥组委以及各方的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基金、中国红基会幸福天使基金携手北京市红会、河北省红会将努力实现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竞赛、非竞赛场馆“红十字救护站”全覆盖。
图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红十字救护站”
赛场如战场,不同的战场,一样的人道情怀。红十字组织最初就是“进战地”救护那些受伤的战士,后来扩大到“进战场”,为在战场上受伤的人以及救护人员和战地医院提供保护并保证他们的中立性,所以创建于1863年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初名称叫“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后来红十字事业才由战争“应急救护”转向全世界包括平民在内的人道主义救助,包括“进难民”和到社区“进平民”。
图为梁惠玲常务副会长(左)与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红十字救护站”揭幕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中国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确保举办一届卓越精彩非凡的冬奥会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9月1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北京冬奥组委合作备忘录签署暨“红十字救护站”启动仪式的举行,就是要充分发挥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为2022年冬奥会提供救护培训、无偿献血、急救保障信息咨询等服务,全力以赴的参与和推动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的开展。
赛场如战场,不同的战场,一样的应急救护。冰雪运动项目比赛激烈、惊险、刺激,受外界自然因素条件影响更大,运动员受伤害频次和几率较高,因此赛场的应急救援就更加的必要和必须。红十字服务2022年冬奥会,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基金、中国红基会幸福天使基金援建“红十字救护站”项目,将努力做到竞赛场馆全覆盖、应急救护全方位,安全保障全技能,参赛观赛人员全满意的四全服务。
赛场如战场,不同战场,一样的“健康中国梦”。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院前急救作为健康中国大战略中最首要环节,是解决百姓健康最后一公里的根本性问题,如今院前急救已经在全国20多个城市立法,把院前急救教育培训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院前应急救援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开展公益性安全避险应急救护培训,组织自救互救演练等已经成为各方共识。而“红十字救护站”援建以“立足景区,服务社区”为原则,围绕“五个一”核心:实施一系列“红十字救护站”援建;培训一批景区应急救护人员;开展一系列红十字志愿服务;实施一系列以爱育爱·金童计划和精准扶贫计划;建立一批红十字博爱救护队,以丰富的形式开展公益化社会服务,除了要让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进景区、进社区,服务功能更加贴近百姓,解决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问题外,还是提高社会文明、深化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和试金石。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的指示精神,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国发〔2012〕25号),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民革中央的共同指导下,由中国红十字会博爱基金、中国红基会幸福天使基金携手地方红会实施的“美丽中国行”全国博爱救护暨“红十字救护站”援建计划已经开展近七年,可谓走在了“健康中国”院前急救的最前列。七年里已在全国5A和部分4A景区已经立项援建了“红十字救护站”185所,服务人群超过8000万人次,累计受益人数逾亿人,贫困地区直接受益婴幼童达290260人次。已建成的救护站开展各类卫生急救服务20万人次,累计捐赠现金和物资价值人民币2.7亿元,用于“红十字救护站”援建和应急救护培训的资金达4754万元,累计培训景区红十字救护队员2.2万余人,救护了数以千万计的家庭以及众多人员的生命,健全和完善了红十字应急救护体系和机制,切实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游客安全体验,红十字救护站成为公共应急救护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也实现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对旅游服务事业的深入参与。
赛场如战场,不同战场,一样珍贵的奥运遗产。红十字服务2022年冬奥会,援建“红十字救护站”,不仅在赛时发挥应急救护作用,在赛后也将成为冬奥珍贵的遗产,为各大场馆(园区)后冬奥时代开展更多、更广的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保驾护航,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红十字的人道力量。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救护 急救 红十字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