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从“土坨坨”到“金疙瘩”,红薯脱贫有一套
新华社武汉9月23日电(记者徐海波)几位农民在地上挥着锄头,拣起一个个圆滚滚的红薯,三五个商贩来到田间收购。9月23日“丰收节”,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随处可见这种繁忙的景象。
当天,红安县4500亩红薯地丰收9000吨红薯,实现销售额3900万元。曾经的“土坨坨”成为当地致富“金疙瘩”。2018年红安县在湖北省率先“脱贫”,红薯“功不可没”。
红安是集革命老区、资源匮乏区、贫困地区、优抚集中区“四区一体”的国定贫困县。在这里,红薯被称为“苕”,是红安人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革命年代,红安苕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齐名,是红军战士的“主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红安苕逐渐少人问津。
“如今,红安苕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金疙瘩’。”在23日举行的红安县农民丰收节暨中国红薯产业高峰论坛上,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余学武说,红安红薯常年种植面积在7.5万亩以上,年产15万吨,产值3亿元左右。全县贫困户通过种植红薯或到红薯基地打工,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红安县把红薯作为主导产业来做,积极发展红薯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引进湖北根聚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推广“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做大做强红薯产业。
为了把这个祖辈传下来的古老农作物做出新“花样”,红安县花费了一番心思。在红安县农业局的介绍下,根聚地公司每年聘请湖北省农科院的专家,对全县红薯种植大户进行培训,推广新型红薯种植技术。
让今年实现丰收的红安县杏花乡龙潭寺村村民梅宏秀高兴的是“不愁卖”。多年来,根聚地公司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根据甘薯的品种、品质、气候等因素,分别采取热脱毒、药脱毒等方法培育脱毒苗。种出来的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颜值高”。武汉、广州等地企业上门订货。
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红安并不因此满足。余学武表示,将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红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培育加工企业30家以上,开发健康旅游食品30种以上,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带动5万户农户致富,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关键词:红薯脱贫有一套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