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德格麦宿发展手工艺带动农牧民脱贫——民间小作坊成了扶贫“大车间”
□谢臣仁 本报记者 游飞
10月27日,在甘孜州德格县麦宿片区达马镇钦乐工坊,手工艺者布姆正在打磨铜铸佛像。靠这门技艺,布姆有了稳定收入,去年脱了贫。
“像布姆家这样,德格县麦宿片区工作委员会下辖5个乡镇的农牧民,靠做手工产品脱了贫。”德格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泽翁罗布介绍,德格手工艺发展从以往的民间小作坊向扶贫“大车间”转化,让贫困农牧民成为手工艺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麦宿手工艺品闯出大市场
德格麦宿与西藏拉萨、甘肃夏河一起并称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传统民族手工艺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业技术逐步走向衰落,许多手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1983年起,经过德格县委、县政府的扶持和民间的努力,现在的麦宿已有编织、缝纫、木雕、锻造、铜铸等多种工艺传承,成为藏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研发集散地。
2013年,在政府支持下,德格县藏艺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成立。藏艺通对麦宿传统民族手工艺进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集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聘请北京、成都等地的现代工艺设计和制作人,创新开发旅游文化产品,让高原手工艺产品成为都市人喜爱的文旅商品。
2017年7月,藏艺通参加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塔非手工艺术品展,带去的187件价值25万元的产品一销而空,引起大洋彼岸对藏族传统手工艺的关注。
2017年9月,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上,藏艺通公司的“子乌”品牌牦牛绒系列产品获得大赛金奖。
麦宿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声名鹊起,400余名熟练手工艺人参与到藏艺通公司的订单生产中,开发出15个大项200多个小项的旅游产品,其中60多个品种进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市场。
未来10年培养15万手工艺传人
在政府和藏艺通的扶持下,麦宿已开设了27个藏传工艺特色班,囊括五省藏区1000余名学员。目前已有500名学员熟练掌握技艺,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世代传承藏族手工艺的“火种”。
这些藏传工艺特色班既负责教学,也利用成熟学员的技艺生产。学员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学生就近上学,学费全免,有的还包食宿;同时,每个班仿似一个小型合作社,学生作品出售后,所得收益自留40%,其余60%全班分享。
达瓦卓玛留学归来后与铜铸州级非遗传承人的父亲开办了钦乐工坊。达瓦卓玛告诉记者,钦乐工坊有工人30人,贫困户就占了8人。“钦乐工坊年销售收入200万元左右,工人工资就占了50%,这样让工人凭手艺能挣钱,传统民族手工艺也能传承下去。”
在麦宿,像钦乐工坊这样的手工作坊达19个,2000名手工艺人,每年实现收入超1000万元。在未来10年,麦宿计划通过手工艺培训班培养出15万藏族手工艺传人。
项目带动农牧民增收脱贫
今年,德格县总投入1400万元,通过民办公助“一事一议”的形式让民间小作坊成为扶贫“大车间”。项目涵盖麦宿片区的达马镇、普马乡、白垭乡、八邦乡和岳巴乡5乡镇,涉及服装、土陶、木雕、铜铸、唐卡、牛羊毛绒编织、金银加工等11个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德格县脱贫攻坚产业支撑。
记者见到羊毛绒编制非遗传承人占珠时,她正在自己已建成的112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内安放编织机。“原来的工坊面积有限,我只教了7个徒弟,扶贫车间建好后,房子宽了、条件好了,我可以多教徒弟了。”
在钦乐工坊,记者看到一座500平方米的木质楼房已完成主体建设,即将进入内部装修。这楼房正是铜铸州级非遗传承人尼玛的扶贫车间。尼玛告诉记者,扶贫车间建成后,可增加100名工人,能让更多贫困农牧民来车间学艺和工作,增加收入。
康巴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胜把德格麦宿以手工艺产品带动农牧民脱贫的模式,总结为麦宿“2+2+2”文旅商品脱贫模式:第一个“2”指充分利用旅游、文化两种地方资源,第二个“2”指对接外地人才溢出、消费溢出,第三个“2”指实现脱贫的经济效益、观念改变的社会效益。
村村有工坊、家家有艺人,如今的麦宿传统民族手工艺让更多人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词:德格麦宿发展手工艺带动农牧民脱贫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