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头条 头条
致力绿色崛起 美丽峨边脱贫路上阔步前行
“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这是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感恩奋进、迎难而上、接续奋斗的目标。
近年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乐山市委一系列决策部署,峨边经济社会整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19年10月,经县级自查和市级初审,峨边21个计划退出贫困村和1026户3624名计划减贫人口达标,全县106个贫困村7764户27743人实现稳定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全县摘帽“一低三有”标准全部达标,即将迎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哪里困难,就到哪里去。”“想要群众脱贫,我们要舍得‘脱皮’。”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帮扶干部汇聚峨边,脱贫攻坚一仗接着一仗打,致富奔康一茬接着一茬干,干部群众共同书写了一首忠诚与使命、担当与责任的壮歌。□若水 (图片由峨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砥砺奋进 书写脱贫摘帽的新篇章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党政苦抓、部门苦帮、干部苦拼、群众苦干,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
这里有一支团结奋战的干部队伍——峨边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战中,奋力实施交通六件大事,开启天堑变通途的征程,通过城乡“1234”建设,改写了彝区山乡的面貌,三年攻坚锤炼出作风优良的干部队伍,总结出了“团结出战斗力、创新出源动力、落实出生产力”三条宝贵的经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里有一群脱贫致富引领者——从2017年开始评选出的“感动峨边”人物,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陈志宏,2014年成立宏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摸索种植油用凤丹和观赏性牡丹,培育了远近闻名的“牡丹花圃”旅游名片,使先锋村30户、83人顺利脱贫,还带动了周边2个村的发展;王文彬,西南交通大学派驻五渡镇双凤村的第一书记,壮大双凤7项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实现了双凤村的五个根本好转。
这里有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奉献者们的身影——一年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副区长马厉财来峨边任县委常委、副县长,了解到高山村落百姓因缺少电力到晚上“两眼一抹黑”的情况后,他联系民建椒江区委共同实施了峨边高山村落“点亮山村”工程。马厉财和来自椒江的49名扶贫干部,还开创了教育扶贫“一校两班三堂课”、消费扶贫“峨品入椒五销”等特色模式。2017年至今,椒江“真金白银为峨边脱贫摘帽添砖加瓦”活动安排帮扶资金8990万元,帮扶实施项目43个,惠及贫困户8000多人次。
这里有对口援建区县的奋斗者们的足迹——2016年起,179名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干部人才来到峨边。3年来,乐山市市中区对口帮扶峨边县的财政帮扶资金2565万元,在引进企业、培育提升专合组织、人文交流、捐资助学等方面,共投入和引进社会帮扶资金约1.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9个,助力4561户贫困户、15719名贫困人口脱贫。
这里还有自强不息的劳动者们的故事——因病、缺发展资金而被识别为贫困户的何启艮系宜坪乡群力村村民,通过申请小额信贷和发展资金发展家庭生猪养殖,2019年实现出栏育肥猪300头,产值72万元;因病致贫的万坪乡约嘎村村民冉拉加尔不等不靠,通过小额信贷筹集资金种植了25亩中药材,预计2025年可收益50万元……他们只是峨边群众自力更生的一个缩影,在每年举行的“感动峨边”颁奖晚会上,“脱贫致富之星”用自己的脱贫故事激励着峨边群众奋勇向前,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彝乡巨变 努力兑现如期脱贫的承诺
修道路、建房子、挣票子、活脑子、答卷子……“想要群众脱贫,我们要舍得‘脱皮’”,奋斗,换来了彝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首来路,一张张答卷历历在目。
交通建设突围突破——坚持交通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产业地位,以交通“六件大事”为统揽,“十三五”累计投资65亿元,新改建县乡村组道路677公里,内联外畅的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综合功效初步彰显,区位优势有效提升、城市骨架逐步延展,有力带动了脱贫攻坚、旅游开发、招商引资和民生改善。
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坚持项目关键支撑,构建“2+3”体系,强力推进“三个百里产业带”建设,电商扶贫中心获批彝区首家国家级星创天地。积极应对市场和环境双向倒逼,念好“关转飞”三字经,坚定高载能、高科技、高效益之路,稀土材料、医用制氧等新型工业壮大发展。顺应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逐步完善。
旅游发展蓄势待发——坚持旅游兴县,深化交旅、文旅、城旅、农旅、商旅互动融合,黑竹沟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黑竹沟镇纳入全省首批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底底古村列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大渡河骑游绿廊成为区域协同新纽带,川旅投、香港中和集团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
社会治理持续深化——坚持德法兼治,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深化拓展“三纲三法三载体”推动移风易俗,长效开展“五星家庭”“脱贫致富之星”“先富带后富之星”评选,困扰发展进步的陈规陋习得以摒弃,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平安建设满意度排名全省第31位。
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坚持生态立县,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与面源污染治理、乡村清洁行动,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8%,位列全省第一,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组织引领带动群众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民生福祉 满足群众美好生活新向往
脱贫攻坚,砥砺前行,不断提升民生福祉,彝汉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峨边教育事业展现新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级复核,教育扶贫实现了“五精准、五覆盖”,毛坪小学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仅2015到2017年间,峨边就投入了教育扶贫资金9339万元。”峨边县教育局局长戴晔霖介绍,除了十五年义务教育,还积极落实“三免一补”政策,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建档立卡学生予以救助。
2013年,哈曲乡解放村办起第一个“一村一幼”的阿依园(幼儿园),率先启动“一村一幼”建设。如今,峨边“一村一幼”实现全覆盖,全县共有136个教学点、146个教学班,这些阿依园不仅普及学前教育,更是成为传递文明新风、加快脱贫奔康的载体。
阿依园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侧面。2018年,峨边中学共有5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多的“峨边娃”走出大山。2019年,峨边创建了一批“德育”“创新”“体育”“文化艺术”“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方面的特色示范学校,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打造健康峨边。近年来,峨边医疗卫生能力和作风两大建设取得实效,健康扶贫政策有效实施。从2017年以来,全县完成6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改扩建6个乡镇卫生院,迁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并开工建设县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
与此同时,文化事业沁人心脾,文化扶贫“三大活动”有序开展,扶贫与扶志的结合更加紧密,强化以文化人载体建设,“甘嫫阿妞”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彝汉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走向融合。3年来,全县完成了131个行政村文化室建设,完成“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160多场次,观众超过20万人。电视节目《幸福直播间》、广播节目《幸福小喇叭》讲述峨边人物与故事、记录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动人事迹。“爱家乡爱峨边”系列活动在峨边全面铺开,激发爱家乡、爱峨边情怀,不断增强峨边群众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
就业创业成为提升群众福祉的重要方面,在多元化就业体系和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中,当地率先实施“集中救助+居家救助”,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实现全覆盖,民生根本问题得到解决。2019年,峨边开展技能培训班96期、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959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助408万元,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4.34万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738人,实现劳务收入6.82亿元。
壮美蓝图 建设幸福美丽新峨边
砥砺奋进,创造美好生活,带来彝乡巨变,也即将进入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
站在新的起点上,峨边着力把握好脱贫摘帽的决胜冲锋,确保如期与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场持续的战役——
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脱贫首位需求,深入推进新一轮交通会战三年攻坚,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户户通联户路,加快推动水、电、通讯等基础网络覆盖城乡,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坚持把绿色效益型产业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以项目为核心引擎,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推动产业兴旺。
打好民生改善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问题,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纵深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升脱贫奔康绿色崛起幸福指数。
打好社会治理攻坚战,坚持德法兼治,以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为中心,全面加强社会治理“六大建设”,加强和创新民族事务服务管理,长效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打好生态保护攻坚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扛起生态重任,做活“多彩峨边”山文章,切实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做活“三河流域”水文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生态整体效益,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打好强基固本攻坚战,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深化“党建月会”“基层夜话”“三收一送”等活动,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新一轮干部培训三年攻坚,深入开展扶贫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健全完善县域政治生态“考核+预警”评价体系,构筑脱贫奔康绿色崛起坚强保障。
站在新的起点,峨边县委负责人表示,峨边始终紧扣“致力绿色崛起、建设美丽峨边”主题,坚定扛起历史使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敬业奉献的务实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摘帽硬仗,推动脱贫奔康绿色崛起。
新家里的新生活
10月,在峨边县新林镇茗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栋栋两层楼高的砖瓦小楼有序排列,仿佛一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图。村民曲木拉里的新家就在这里。下午5点,曲木拉里骑着摩托车从村上的菌子厂下班回家,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晚饭。戴围裙、洗手、烧水、洗菜,这个彝族汉子对这套流程已经相当熟练。
“以前,自建房里没有自来水,厕所和厨房挨在一起,味道难闻。”说起以前的生活,曲木拉里挠了挠头。
曲木拉里一家来自凉山州美姑县,2006年自主搬迁到峨边县沙坪镇松林坡村三组,在“漏风漏雨、泥巴糊墙”的自建房里一住就是13年。
今年10月,曲木拉里一家搬进了期盼已久的新房——一座一楼一底的两层小楼。尽管外墙装饰还没完成,曲木拉里对自己的新家不住地夸赞,入户水泥路、宽敞的厨房和厕所、可以眺望远山的阳台,这些都是每家每户的“标配”。
沙坪镇松林坡村和新林镇茗新村两个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新建住房面积17750平方米,总投资5500万元,解决了当地205户、1000人的居住问题。
住进新房,是幸福生活的第一步——2019年,峨边计划投资2550万元,完成219户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同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这一目标,通过加快发展农业产业、促进转移就业,以及强化政策兜底等措施,因地制宜,完善易地扶贫搬迁的办法,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和产业状况。
教育为孩子们插上翅膀
“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峨边县宜坪乡红岩村的半山坡上,15岁的邹良飞一边割猪草,一边轻声哼着歌。
邹良飞家在红岩村是“出了名的困难”。邹良飞父母都有残疾,全家人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了她身上,当地政府把她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落实彝家新寨建设项目,让这家人的住房条件焕然一新。
“生活有保障,读书也不用交学费,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邹良飞的成绩在整个宜坪乡都名列前茅。今年9月,邹良飞获选“感动峨边·莘莘学子”。颁奖典礼上,这个坚强的小姑娘流下了眼泪,“帮助我的人太多了,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去帮助更多人。”
教育为孩子们“走出去”插上翅膀。2018年,峨边中学共有5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越来越多的“峨边娃”走出大山。2019年,峨边提出打造大小凉山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示范标杆,主动创建了一批“德育”“创新”“体育”“文化艺术”“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六方面的特色示范学校,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不仅能接受教育,更能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来自星星的山货”
“婆婆,这几天有豆子卖不?”“今天屋头有多少鸡蛋?”一大早,峨边县新场乡星星村里,村电商服务站负责人王晓玲的声音在一家又一家村民的家门口响起,遇到有村民卖鸡蛋,就全数买下放到网上售卖。走过蝴蝶养殖户门口,她还不忘拍上两段蝴蝶的画面放在短视频平台上,为星星村招揽“粉丝”。
两年前,王晓玲从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放弃了去成都当护士的机会,回到家乡星星村,开始了自己的“电商路”。
“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农产品只能就近卖到镇上,量小、价低,想致富很困难。”看到这样的情况,王晓玲打起了“网络销售”的主意,在村里开起了一家淘宝店。网店的第一笔订单是鸡蛋,然而由于缺少经验,王晓玲没有做好鸡蛋的包装,运输途中“损失”了大半。
“退堂鼓不是没有打过,但只要想起家乡的老人们下山卖菜的困难,我就充满坚持下去的动力。”外出培训、上网课学习、向同行讨教,在王晓玲的努力下,“来自星星的山货”慢慢成为网络上抢手的商品。
如今,“来自星星的山货”电信天虎云商店、淘宝店、微店都已上线运营,星星村电商服务站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佳案例”。今年前10个月,星星村的村民们已通过电商平台卖出了38万元的农特产品,全村实现脱贫退出。下一步,王晓玲将把村里的蝴蝶、萤火虫等养殖资源利用起来,发展旅游,助村民们的日子再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致力绿色崛起 美丽峨边脱贫路上阔步前行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