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张玉琴:南山深处柿子红

2019年11月26日 10:49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秦岭脚下的南山秋天来得安静而急切。

人常说: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红破皮。当秋风一次次刮过寒凉的旷野,柿子树上的叶子随着舞动的风嗖嗖落下,只剩下火红火红的柿子挨挨挤挤地挂在枝头。肆意招摇的柿子树,给萧条的秋天增添了一抹暖色,红红的柿子如红色的海洋,徐徐铺展在人们的眼前,红得发紫,红得耀眼,红得舒坦,真是红红火火又一秋啊!

红彤彤的柿子掩眏在白墙瓦黛之中,果实的浓烈与田园的素雅,浓淡相宜,陆游诗云:“墙头累累柿子黄,人家秋获争登场。”

还记得小时候,柿子红了的季节,是家里最忙的时候。全家出动,也正需要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大显身手,柿子树的枝干很脆,大人上树容易折断,再者柿子比较金贵,不敢用竹竿敲打。只能一颗一颗的摘,我和姐姐每人挎个布兜,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爬到树顶,双脚在树上踩踏稳当,用夹杆往下夹,像迎接新生的婴儿那样把夹来的颗颗柿子小心翼翼地摘进布兜里,布兜装满了,用绑在树杈的绳子吊着一点一点放下去。

父母在树下一边摘低处的柿子,一边仰头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嘴里不停地叮咛着,娃呀,千万小心,慢一点,踩实,抓牢……看着红彤彤的柿子,父母像捡到金元宝一样喜上眉梢,脸上瞬间乐开了花。

父亲经常说:柿不绝顶。树上高处摘不到的就留下来,守树。其次给来年留做种子,也是给鸟儿留一些,人要储粮过冬,鸟儿也不例外。

在那饥馑的年代,物质生活奇缺,人们吃着大锅饭,靠挣工分分粮,姊妹多,劳力少,吃了上顿愁下顿,正是柿子救了我们一家的命。

摘回的柿子放软了,母亲就给我们烙柿子面馍馍,面粉里搅和上几个柿子,烙出的柿子饼黄灿灿的,趁热吃,香甜可口,味美解馋。她做的炒面拌柿子吃着更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口感好极了,至今想起依然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年,有位塬上的老师,到村子里去找人,人没找着,他走得又饥又渴,过了饭点。只好爬上柿子树摘了几个,几分钟就吸进肚里,乏也解了,肚子也吃饱了,他逢人便说:“南山里的柿子甘甜,水分少,比塬上的柿子好吃多了。”

如今又到了南山柿子红的季节。我站在山城的一角,透过钢筋水泥建造的楼房,目光越过屋檐,越过荒野,越过所有的尘埃,准能到达那个红红火火的家园,那里有我最美好最童真的回忆,有父母永远也抹不去的背影。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这南山深处的柿子红。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柿子 南山 深处 张玉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