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头条 头条
中国有效治理贫困的逻辑演进
吕培亮 牟成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扶贫脱贫事业也迈向一个新征程。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治理工作,对有效治理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化顶层设计、战略调整和政策创新,治理理念由物质帮扶向志智双扶转变,治理视角由线性视角向多维视角转变,治理格局由政府统揽向协同发力转变,治理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治理路径由单一路径向系统布局转变,从而构成新时代中国在扶贫脱贫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
就治理理念来说,从物质帮扶向志智双扶转变,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主体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再走过去简单化和单向性的物质帮扶“老路”,而是更加注重对“人”的改造和“能力”的提高,坚持治贫先治愚、扶贫与扶志并重,注重培育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帮助贫困人口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客体变为主体,实现对贫困人群从外部帮扶向激发内生动力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对此,我们认为,就治理理念来说,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主体内生动力,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扶贫的一般规律。就扶志而言,要通过培训、组织、宣传等工作,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主体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从内心产生脱贫的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树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志向;就扶智来说,要意识到单有物质层面帮扶解决不了贫困,精神层面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重视教育公平来助推社会公平正义,发挥教育扶贫脱贫功效,在加强对贫困群体智力支持和投入同时,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就治理视角来说,从线性视角向多维视角转变,重新审视贫困形成原因及采取综合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改变单一以经济指标为依据的贫困识别方式,综合考虑识别对象的教育、卫生、就业、健康、生活水平等状况,实现多维识别、多渠道帮扶,不仅仅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物质贫困,还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精神贫困、能力贫困、权利贫困等等,凭借多维探析、综合施策和多措并举,提高脱贫质量和抗贫自救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就治理视角而言,改变传统将贫困简单地看作收入型贫困、支出型贫困,“物质性扶贫”和“单向性扶贫”盛行的线性思维,加强对贫困地区、贫困对象以及贫困原因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基础上多维治理和综合施策,符合当前中国脱贫攻坚的要求和趋势。同时,要实现多维视角和多向度治理贫困,就必须在贫困成因把握和综合施策上下功夫,进而在精准化和精细化方面做文章,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大水漫灌和形式主义的送温暖,杜绝出现“垒大户”“造盆景”的“假扶贫”,真正实现找准病根来治贫和靶向治理提实效。
就治理格局来说,从政府统揽向协同发力转变,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和各种力量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脱贫攻坚,各方参与是合力,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茬接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已到了脱贫攻坚啃硬骨头和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前所未有,中国政府改变唱“独角戏”和大包大揽局面,充分发挥多种力量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致力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和协同共治格局正当其时。具体来说,动员全社会参与,强化社会合力,重视社会扶贫,始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应从搭建平台、政策激励、加强监管和制度安排等方面,完善社会参与机制,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和人人皆能为的良好环境,以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扶贫资源参与攻坚,逐步形成人人参与扶贫脱贫、社会合力共建小康的扶贫“中国格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才能达到。
就治理方式来说,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提高精准扶贫脱贫实施精度和实践效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各地都要在这几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对此,我们认为,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转变传统治理方式中“一刀切”状况,实现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堪称中国贫困治理史上的一大创举,必将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各个地区和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方略,在治理方式上,围绕“精准”做文章,针对贫困地区实际,精准分析致贫原因,采用符合贫困人口实际和需要的脱贫方式,提升贫困治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同时以分批分类为工具特征,以精神扶贫、内源扶贫和科学扶贫为主要内容,以精准的流程设计、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科学行动为主要实现路径,不断提升中国贫困治理现代化和精准度。
就治理路径来说,从单一路径向系统布局转变,不断提升扶贫效能抑制脱贫后返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正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模式,系统布局“五个一批”工程,创新性地提出网络扶贫、科技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路径,改变了过去“给钱给物给技术”单一帮扶之路,拓宽了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渠道,完善了贫困治理的帮扶体系,形成了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高效治理贫困体系。对此,我们认为,从扶贫脱贫趋向来看,在路径上实现从单一化向系统化转变,以提高当地综合发展水平为根本,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抗贫能力,同时兼顾贫困人群的现实困难,在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源方面给予特殊倾斜,来构建中国贫困治体系极为必要。从长远来看,要不断提升扶贫效能和抑制脱贫反复和返贫,就必须在治理路径路径上下功夫,诸如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发挥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等等,其目的是不断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自我脱贫实力和抗贫反贫能力,实现脱贫能致富和永不返贫。
要赢得这场扶贫攻坚战的彻底胜利,必须实事求是,标本兼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依托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在打基础、谋长远、见实效上下功夫,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渴望脱贫追求幸福的“小康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BKS83)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中国有效治理贫困的逻辑演进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