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陈成吒:亢仓子为何“半途弃官”
陈成吒
老子弟子众多,他们在传习尊道、修道思想时,各有侧重与发挥,亢仓子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亢仓子,《列子》如此称呼,亦即《庄子》里的“庚桑楚”、《史记》里的“亢桑子”。虽然从司马迁开始,人们对相关典籍所载事迹言行的真实性存有一定争议,但大体认为亢仓子及其事件可信。
《列子》记载,亢仓子为陈国人,是老子的亲传弟子。据说,陈国大夫介绍亢仓子“神迹”后,鲁侯惊而召之,聘为大夫。《庄子》亦载,庚桑楚“北居畏垒之山”,此山位于鲁国。可见,亢仓子是在鲁国的畏垒地区主政。
亢仓子在鲁国为政之前已领悟老子之道,希望能以“自虚”“无为”的理念来引导百姓。因此,到任伊始,就辞退上一任官员留下的仆役、侍女中具有智巧能力、仁义观念者,让一些糊涂、行动不便的人当邻居与帮手,用意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让百姓自然自化。
过了三年,该地生活日渐富足。百姓私底下说:“亢仓子刚来的时候,我以为是个傻子,没有想到只用几年就把这里管理得井井有条、经济繁荣,他应该是圣人吧。”于是,人们自发地为他建生祠,祈祷祝福他安康。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非但没高兴,反而深深自责,认为自己没能很好地遵从老子的教诲,乃至最终弃官而走。
亢仓子的这一举动,也许不会被今人所理解:人生在世,难道不是为了有所成就吗?学而优则仕,不就是希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百姓食有粮、居有房吗?亢仓子收获百姓的肯定与颂扬,不正是达到了理想的为政局面与社会景象吗?
亢仓子为政的“半途而废”,与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有关。他曾对弟子说:天道运行而有世界——道生气,气分阴阳,按不同比例形生万类以及人,即所谓春气发而百草生,秋气正而万宝成。世界本来就自然而然地存在、运行、演化,人的存在与生活也应当和谐在其中。
按照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人存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许多人认为,这几种需求与表现,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逐级展开。但在道家看来,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位置上都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合一的整体性存在。没有人是先满足物质生活后,再去追求精神生活的;物质再贫乏的人,其精神生活也同样在进行,且一级都不能缺少。
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贫穷如阿Q、祥林嫂,富贵如各色纨绔子弟,皆是如此。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贫苦者可以是颜回,富贵的可以是范蠡。所以,人生在世,并不存在一个从物质生活开始,然后发展出精神生活的简单线性路径。
亢仓子强调,天道已行,春秋代序,万物自成自化。真正的有道君子、士大夫治理邦国,不会突出自我,标榜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功业,而是让百姓自然而然,“彼此相忘于江湖”。
可以说,道家治国理政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不是贫苦里的意淫,也非富贵里的空虚,而是避免百姓被错误、虚妄的观念误导或异化,不使其思虑营营,而希望人人都全形抱生,“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进而实现一个人人“各适其适”与“不同而和”的世界。
当然,道家的这种见解和愿望是否合乎人类社会的本性与现实,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亢仓子 百姓 陈成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