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我与杨荫浏先生的跨时空邂逅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作为政协委员,我在人民政协的队列中、在民主法治方阵中,迎着《宣誓号角》声,走过天安门。见证伟大祖国70周年庆典的这一刻,我无比自豪,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倍增!记得2016年第一次带上政协徽章,我们高唱国歌,也倾听老委员的动情讲述,“一届政协委员,一生的政协情结”。当时情景犹历历在目。在政协的大家庭里,委员们以热忱履职袒怀对祖国的热爱。在游行训练的三个月里,下至不惑,高到花甲,大家迎夏暑,度寒露,沙河点兵,长安街赏月,直至十月金水桥畔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政协成立的70周年,先辈树立的情怀代代相传,从而确立了政协的人民气质所在。
值此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传记文学》杂志第十期制作了“他们是共和国艺术科学奠基人”特刊,彰表先贤文艺工作者的成绩和贡献。他们坚守中国立场,坚守清苦与寂寞,学识渊博,通贯中西,毕生致力于民族文学艺术理论研究,成就斐然,是共和国文艺理论的拓荒者!
拿起泥巴,我亦为先贤塑像以贺,于是与杨荫浏先生有了一次超时空的邂逅。
今年是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他是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奠基者,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幼年习承道教音乐,学习民族音乐;青年时期研习西洋乐理,涉猎广泛;此后一生致力研究、整理民族音乐,编著了许多中国音乐史论著作,《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专著在我国民族音乐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他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其中,杨先生对阿炳乐曲进行的抢救整理工作,以及以琵琶与阿炳二胡合奏的《三六》乐曲成为民族音乐史上的佳话,编入《阿炳曲集》,流传深远。而那一次采录活动被公认为为抢救民间音乐遗产的典范。
在雕塑创作中,我通读了杨荫浏先生的生平。不只是从收集资料的角度,而是真正投入地品读他的人生,从先贤的言行中汲取关于人生成长的营养。在苦难中行进的时代的开拓者令我心生敬畏,安静地阅读中,他们轻易间就剥落了我的浮躁,拷问我挣扎于名利场中的那颗心。杨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怀疑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那么人民将将失去对中国的爱,忘记了历史,便容易为列强所吞灭。” 这是他向祖国、向时代、向历史发出的誓言。抱着这样的信念,他奋斗一生,为中国民族音乐著史立说,倾尽毕生心血。无论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还是莺歌燕舞的和平盛世,在阴霾与阳光的交替中,坚定而乐观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正是他不忘初心的伟大人格塑造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时代精神,为后人留下不尽财富。在雕塑过程中,我全身心地沉浸其间,与其说我在塑造先生,不如说是先生在教化我。
这一场超时空的邂逅中,我得以观看到很多杨荫浏先生生前的照片。每一帧照片上,体态清瘦的他都是目光犀利,眉宇间的英气和专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几张抓拍先生演奏箫、竹笛、三弦的演出照片更是生动而真实,他完全投入在音乐中,神境相融,仿佛和音乐、乐器浑然一体,毫无隔阂。如今照片虽已泛黄,而乐声仍悠扬世间。我选取他吹奏长萧的那一刻动态,于每日的捏泥塑像中,耳边回响着悠长的萧声。
深入先生的生活细节会发现,无论着中式长衫或是西装,先生的气质中都显现着几分洋气。我留心观察到,即使穿着中式长衫,先生脚下依旧穿的是皮鞋。是时代风尚?还是个人喜好?都有可能吧,就像他的成长时光都是在那个中国与世界相碰撞的年代一样,时代气息的侵染塑造了他们这一代人,从生活习惯、精神气质到学术视野。
在文献展中,林林总总的著作成果让人们了解他作为学者的丰富的一生。其中有一张杨荫浏先生调研考察的足迹地图最是让人印象深刻。以当年的交通条件,试想他一路风尘舟车跋涉的画面,令人不尽感叹!创作过程中几次和同事们谈及于此,最常用到的语词只有 “任劳任怨” “甘受清苦” “淡泊名利” “使命担当”……时代造就了他,他也创造了时代。
此刻,杨荫浏先生120周年文献展即将开展,我所创作的雕塑作品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一刻我心里略生忐忑。虽然已获杨先生家人的认可,我是否已将先生的风貌表达完整了呢?对先生的理解和形象的解读有没有出现偏差?隔着发黄的书页和相片,我并不那么自信。直至展后来自朋友的祝贺和观众 “传神”之语的评价,我确信,这不只是对我的创作的评价,也是杨荫浏先生的再次神临!
我深感有幸,如今在杨荫浏先生工作过的单位工作,也在他工作过的政协组织履职,处处都能感受到他的精神的留痕。余芳犹存,感召我心。
2019年11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杨荫浏先生120周年文献展”,雕塑《杨荫浏》如约而至,这是我与杨荫浏先生跨时空的邂逅,也是中国艺术精神的薪火相传!(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家 李继飞)
编辑:李泽杰
关键词:先生 杨荫 荫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