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胆子不小,敢冒充央行“数字货币”

业界:堵旁门的同时,正门或已徐徐而开

2019年12月17日 14:21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来有消息称,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商共同参与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项目有望在深圳、苏州等地落地。

央行数字货币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这个问题恐怕还不忙去思考。反而有个更急迫的话题需要提上日程———如何有效防范数字货币“李鬼”。

“李鬼”在哪儿?

线索一,一位监管层人士曾半开玩笑地告诉人民政协报记者,要警惕!很多“币圈”大咖又出来参加大会和发言了。

线索二,12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消息称,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区块链旗号大肆炒作“虚拟货币”,ICO(首次币发行)与“虚拟货币”交易活动在境内有死灰复燃迹象。此类活动违反了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于2017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有关规定,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呼吁广大消费者应谨慎判断以区块链名义进行的ICO与“虚拟货币”交易活动,主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要盲目跟风炒作,防止上当受骗造成经济损失。如发现有任何机构涉及此类非法金融活动,消费者应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举报,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无独有偶,甚至有三。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消息称,近日,有个别机构将相关产品冠以“DC/EP”或“DCEP”(“DCEP”是中国人民银行未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英文缩写)之名进行交易,人民银行已于11月13日发布公告提醒广大公众不要上当受骗。人民银行重申:人民银行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也未授权任何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网传所谓法定数字货币发行,以及个别机构冒用人民银行名义推出“DC/EP”或“DCEP”,可能涉及诈骗和传销,请广大公众提高风险意识,不偏信轻信,防范利益受损。

假的太多,难道是因为真的距离“问世”还很远?有人不禁要问,所谓“币圈”钻空子究竟意欲何为?

有人站出来回答了这个问题,认为数字货币好处太多,蹭蹭热点也是好的。比如传统纸币、硬币在发行、印制、回笼、贮藏各环节成本非常高,还要投入成本做防伪技术,并且流通层级较多,携带不方便,货币的演变必将走向虚拟化、数字化。

也有人说,DCEP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过,又有一些线索反映出,“李逵”距离“问世”或已不远。

线索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日前公开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正式开始研究数字货币,在各国央行中算是跑在比较前面的,现在也在紧锣密鼓准备推出,但其他几家央行也很积极,最终究竟谁第一、谁第二,可能也没有那么重要,关键还在于谁的数字货币的功能更加完整。在不考虑政策制约的前提下,数字货币可以做到点对点交易,效率高、速度快,在国际市场上也会有竞争力,因此,数字货币国际化的障碍也相对较小。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主权货币,就需要接受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的约束,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是必要的。

线索二,来点他山之石。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就是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最近表示,欧洲央行将设立央行数字货币专门委员会,预计将在2020年中期获取关于数字货币的结果。拉加德称,数字货币要保持领先优势,“最好要领先一步,因为显然存在需求,需要予以回应”。

不过,无论哪条线索,都不会让你解读出可以参与炒作的结论。

编辑:秦云

关键词:货币 数字 央行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