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文化扶贫,凸显经济社会双重效应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李江华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坚持短期增收与夯实发展后劲相结合……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文旅系统职能优势,多措并举,着力推动优秀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既扶志,又扶智,用文化为精准扶贫注入“精神之钙”,已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文化产业促增收
景爱琴,是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妇女,凭借着一手精湛的剪纸技艺,开办了定西市艺梅民间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帮助80多名失业青年和村民创业,累计培训剪纸技艺9000多人次,剪纸作品销售全国各地,每年帮助贫困妇女创收100多万元。
景爱琴是把“非遗变现”的典型,更是我省扶持贫困地区文化能人发展文化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文旅部门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争取中央资金250万元、省级财政支持900多万元,扶持贫困地区近40多个传统工艺项目发展文化产业,挖掘民族独特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高传统工艺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水平,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了文化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同时,采取举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协同发展论坛、甘肃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果展、香包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节和皮影艺术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赴境外开展甘肃省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展演会等措施,大力宣传甘肃民俗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保障了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文化产品生产有订单、市场有销路、价格有保障。
截至目前,庆阳香包、临夏砖雕、东乡族的毛纺织及擀制技艺、藏族唐卡、洮砚制作技艺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正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200多个文化企业年均生产的900多万件创新产品,远销日本、欧盟、东南亚、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庆阳市还与国内外企业签订了366.17亿元的文化产品销售协议。
扶持非遗工坊扩就业
甘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陇剧、秦腔、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庆阳唢吶、秦安小曲、藏族民歌等68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全省26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万余条……
俏影弄千姿,花开正艳时。顺应文旅融合大趋势,我省积极谋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深度融合,激发非遗事业薪火相传的新活力、非遗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6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新中国成立70年甘肃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环县道情皮影戏、庆阳香包绣制、会宁剪纸和兰州刻葫芦惊艳全场,深受参会嘉宾喜爱。
8月22日,在济南举行的甘肃省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文旅项目产品推介会上,来自甘肃7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145款500多件非遗产品,齐齐亮相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展示展销,很是“吸睛”。
“近年来,我省通过各种途径已建设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吸纳就业47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极大地拓宽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张书勇介绍说,我省充分发挥非遗传统工艺类项目优势,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头人将农村妇女、贫困家庭组织起来,通过授徒传艺,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探索建立“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农户+公司”等多种模式,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生产非遗产品,扩大销售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脱贫致富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更不能半路“掉线”。近年来,我省举办各级各类培训,在让更多的人通过非遗传承创新走上脱贫路、致富道的同时,也让非遗扶贫渐渐迈上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西北民族大学举办临夏砖雕传承人高级研修班,临夏砖雕扶贫就业工坊11名砖雕技师参加;省文旅厅连续举办两期临夏砖雕产业人才培训班,对包括13名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在内的职工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掌握预制车间的基本工艺流程,逐步实现稳定就业与脱贫;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构图设计、制作技艺培训,积极扶持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扩大就业……
据统计,近两年来,我省已建成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组织培训381期,培训人数9738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受训1311人次,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订单订货量23.5万件,学员月平均收入接近2200元。
创新文化服务保权益
2019年8月14日,在白银市景泰县喜泉镇综合文化站的云屏借阅机旁,用手机下载、借阅数字图书的群众接踵而至、络绎不绝。
“‘飞阅计划’‘微书房’紧跟时代步伐,很受群众欢迎。”景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安介绍说,在省、市两级支持下,景泰县积极实施乡村“飞阅计划”,在每个乡镇配置云屏借阅机、在行政村建立“微书房”手机客户端,打造“全民阅读”数字服务平台。仅1个村1个月关注量就达5000人次以上,阅读总量3000余册次,人均每月下载图书2册次,“与传统阅读相比,阅读量明显提高,深受群众喜爱和好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近年来,我省以“乡村舞台”建设为载体,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科技普及等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采取“财政支持一点、帮扶单位补助一点、项目安排一点、社会筹措一点”的办法,先后投入经费17.3亿多元,各地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吸收社会捐助共15亿元,完成635个贫困乡镇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建成了15954个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同时,积极推进县域内文化资源、文化项目、文化服务下沉,在全省建成476个文化馆乡镇分馆、520个图书馆乡镇分馆。为4635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送文化、广播、体育器材等设备。积极推进乡村“飞阅计划”,建设了231个乡镇数字文化驿站、582个村级数字文化服务点。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平均每站室内面积达到393平方米,室外面积平均每站达到1800平方米,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室内面积达到60平方米,室外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占有文化场所0.26平方米,有效改善了贫困乡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
截至目前,全省贫困乡村共有1.2万多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固定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群众达到35万人。各级文化馆在贫困乡村举办流动文化艺术展演培训年均达到200余场(次),年均服务群众达到16万人次。各级图书馆在贫困乡村流动图书借阅年均达到58万册次,年均服务基层群众38万人次。
这一系列举措,更加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这一系列举措,更加长远或者颇为隐性的效果是:虽不能“立竿见影”地发挥脱贫攻坚作用,但必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各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打造文艺精品激士气
8月12日晚,由静宁县成纪艺术剧院创排的现代秦腔剧《金果雪里红》,在当地仁大镇西山沟村演出,吸引了周边附近1万多名群众前来观看。剧中村党支部书记梅红带领群众历经艰辛坎坷、发展果业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西山沟村党支部书记刘银代感慨地说:“秦腔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剧种。《金果雪里红》用秦腔艺术反映我们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演绎我们老百姓的喜乐哀愁,尤其是剧中村党支部书记和群众同甘共苦、脱贫致富的创业精神,让我很受启发、备受鼓舞。”
大力实施“十个一”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甘肃戏剧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发展基金,设立艺术创作专项资金……近年来,我省依托戏剧大省建设,鼓励和扶持各级文艺机构和各级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我省特色文化资源和先进典型,推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反映脱贫攻坚的艺术精品剧目,弘扬我省人民不甘落后、勇战贫困的精神,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斗志和士气。
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以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形式,深入广泛推进戏曲进乡村、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百姓广场文化演出”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充分保障了我省5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83个建档立卡乡镇群众的文化文艺需求。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我省各级艺术院团创排了《苦乐村官》《布楞沟的春天》《金果雪里红》《倒水湾》《崆峒山下》《盘龙岭》《民乐情》等100多部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舞台艺术剧目。争取中央专项经费6500余万元,为建档立卡乡镇演出文艺剧目近1.8万场(次),一大批文艺精品进入了贫困乡村群众的视野,激发了全省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士气、坚定了建设美丽幸福新甘肃的信心。
培植文化人才攒后劲
今年8月27日,全省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馆服务效能提升培训班在兰州举办,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针对甘肃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为来自全省贫困县的近200名图书馆文化馆从业者,作了题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题报告,提出了破解发展瓶颈、适应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的创新思路和措施办法。
“我省经济欠发达,文化人才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文化人才极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建设与发展。培养一支懂专业、精业务的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扶贫的应有之义、也是助推脱贫攻坚、夯实发展后劲的重要力量。” 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处长张万儒解释道。
近年来,我省着眼建立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文化艺术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人才培养扶持。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依托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兰州文理学院及天津、浙江等对口援建项目,大力培养舞台艺术创作、文艺编创、图书和文博骨干、“非遗”技能、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管理等人才。
——积极实施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等,与高校联合,与省内外各级各类院团结对帮扶,扶持贫困地区艺术人才队伍发展。
——依托国家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支持计划,大力培养贫困乡村文化能人、文化骨干,推动基层文化服务由“送文化”向“种文化” 、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努力提升基层群众文化自办能力。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致富能力。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措并举、多面开花的培训模式,为推动我省文化建设、助推文化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我省总计投入经费2.2亿元,累计选派、招聘文化工作者1万余人,培养专项文化人才800人次,年均培训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人员1000人次,培养民族地区基层文艺骨干600余人次,先后评定农村实用文化人才1600余名。其中,临夏州临夏市“三区”文化工作者已覆盖到所有行政村。
关键词:文化扶贫,凸显经济社会双重效应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