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情系山乡——白山市“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写在前面
他们秉承“扶真贫、真扶贫、脱真贫、真脱贫”的理念,怀着对帮扶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颗炽热之心,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离开舒适的城市生活圈,义无反顾地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他们把群众当亲人,将群众的危难挂在心头;他们积极落实脱贫政策,帮助村里强班子、带队伍,理思路、定规划,谋发展、争项目,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倾注心血;他们重任在肩,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引导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们用吃苦不言苦的坚强意志、用力更用心的倾情付出,点燃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希望。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本期周刊,我们一起分享“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王秀波的“扶贫经”
“这是老吴的蓝莓地,挂果的时候特别好看。”“那边的山脚下是老张养的羊,今年准备再买羊羔。”4月8日,走在通往靖宇县永生村养殖基地的路上,驻村第一书记王秀波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永生村地处县城东北部,是远近闻名的城中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165人,扶贫任务十分艰巨。脱贫攻坚伊始,时任白山市委统战部干部科科长的王秀波,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这里,念起“扶贫经”,开启扶贫路。
精准识别经:
“梅花档案”动态展示
“绿色梅花代表2016年和2017年脱贫户,红色梅花代表2018年和2019年脱贫户……”一排排档案整齐摆放,王秀波介绍着档案上各色梅花代表的含义。
一来到永生村,王秀波就开始走街串户、了解民情。为科学有效地做好建档立卡工作,确保扶贫路上“不落一人”,他依据贫困户实际和部门帮扶人变化情况,独创“贫困户脱贫情况动态展示板”和“设色分类标识‘梅花’档案”,让贫困户脱贫时间一目了然。
分类施策经:
因户因人彰显特色
贫困户张传坤家的大棚里,一簇簇榆黄蘑钻出了菌袋,在阳光映照下,金灿灿的,长势喜人。王秀波一边查看长势,一边详细询问销售的状况。张传坤的妻子小心地采摘下鲜嫩的蘑菇,告诉王书记,从去年10月到现在,已经收获了十几茬,刨去成本,获利1万多元,丰收的喜悦布满了脸庞。
脱贫攻坚,产业为先。永生村地处城郊,贫困户散居、环境差异大,适合各户发展的产业不尽相同。王秀波便把精准扶贫到户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施策的发力点,因户因人制定脱贫措施和计划。引进资金为全村贫困户设计了五味子、蒲公英、食用菌、蓝莓栽培和牛羊猪等种植养殖项目,打响产业发展关键仗。并积极争取帮扶资金,用于村道地中药材和肉牛繁育种植养殖生态循环产业项目发展。先成立特色产业互助组,由村“两委”统一调整土地发展贝母种植项目,后又推出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项目——西门塔尔繁育牛养殖项目。项目前期采取“贫困户购买+村集体饲养”模式连结贫困户,后期以联合开发方式交由农牧公司托管。仅此一项,村集体、全体贫困户每年可分红6万元和2万多元。
社会服务经:
以“微行动”圆“微心愿”
在脱贫攻坚战中,王秀波引导包保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行动,对永生村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特色扶贫。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健康扶贫,为困难群众体检。组织新阶层人士与贫困户签订收购订单、送慰问金。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活动,为贫困户免费办理送流量、送话费和送手机卡业务。
点亮微心愿,携手助扶贫。王秀波根据贫困户的实际状况,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以“微行动”满足“微心愿”。无论是为因病致贫的赵纯国、苑桂香、李桂荣申请药费,还是为臧俊青、王文珍、高善吉等贫困户家中安装门窗,或是帮助贫困户庄贵清申请发展蓝莓贷款……他都跑在最前面。村里每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家庭住址、致贫原因、帮扶措施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贫困户和村民提起王秀波,都说他是村里的“主心骨”“及时雨”“百事通”。
打通“断头路”、整修机耕路、解决吃水难、增设垃圾箱、整治村容村貌……王秀波每天忙得脚不沾地。辛勤的工作,换来丰硕的成果。2019年,全村的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去年10月,王秀波被授予“2019年吉林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绘就南岗新画卷
4月10日,料峭的春风,吹过抚松县新屯子镇南岗村。村民们正在忙着清理院落、收拾柴禾垛,使村子更加干净整洁。
听说89岁的贫困户孙允廷摔着了,来自白山市文联的驻村第一书记苏志春便匆匆赶来探望。刚进门,75岁的女主人卞瑞英正在收拾柴火。苏志春连忙上前,帮着拾掇。孙允廷的家是新建的公租房,50平方米,一室一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孙允廷是不小心扭伤了腰,苏志春一边详细询问,一边联系村医尽快前来诊治。并表示,如果病情加重,将联系车辆送老人去镇里或县里治疗。
南岗村地处三县交界,站在村里便能看见松花江。在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工作队带领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蓝莓、苏子等特色农作物,增收致富。去年,在扶贫机构检查验收和第三方评估中,全票通过了全村19户41人脱贫考核,达到脱贫标准,实现了整村脱贫。如今的南岗村,村头的蓝莓冷库、村部的苏子油坊,如同下金蛋的“金鸡”,成为引领村民致富的源泉。9公里的乡村公路和近2公里的村内巷道都铺了柏油路面。6670延长米的铁栅栏,令人眼前一亮。路边栽植的金叶榆、球形灌木、各类花草,让地处深山的村子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发挥自身优势,真情为民办事。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是强项。每年,组织书画家为贫困户送春联活动已成为传统。在春节来临之际,老苏便邀请书画家来南岗村为村民、贫困户书写春联。南岗村是移民村,村民大多为朝鲜族,能歌善舞。老苏就联系县文联、文化馆的专家来进行指导,排练的歌舞节目在县里进行展演。南岗村由两个自然屯构成,分别叫前岗后岗。前岗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和健身广场,但是没有公共厕所,老苏便协调湾沟林业局,出资购买了水泥、红砖、钢管等,建起了公厕,解决了群众的不便。
村支书画南岗。苏志春是一位画家,在第一书记为本村产品代言中,他就有了为南岗村做整体宣传代言的设想。用自己擅长的绘画这一艺术形式,把南岗村的风土人情、特色物产用写生中国画的表现方法,画了60幅小品,在县城举办了“村支书画南岗”专题画展,成功地向外宣传和展示了南岗村的美丽形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来自长春的一家企业负责人,在看完展览后,对南岗村的风土人情产生兴趣,便来到村里。当看到丰收在即的灰苏子时,当场订购2000斤村集体加工厂生产的苏子油,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依靠产业拉动、能人带动、政策促动,保证贫困户不返贫、不掉队,这是苏志春最真实的想法。今年,他准备依托南岗村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民俗特色旅游,并发掘以抗联密营为内容的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把南岗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冰湖村的“卖货郎”
伴随着蒸腾的水汽,一锅粘火勺出锅了。白生生的,两边略带金黄,十分诱人。一口咬下去,软糯不粘牙,花生的脆、小豆的甜、山核桃和苏子的香,在临江市闹枝镇冰湖村里萦绕。4月10日,来自临江市委宣传部的驻村第一书记迟龙,站在一旁帮着包装,今天仅市区的订单就有十多斤,要在天黑前送到。
在脱贫攻坚战中,迟龙充分发挥来自宣传战线的优势,利用各类媒体平台,把村里的特色产品推广出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牵线搭桥”卖鸡蛋
“迟书记,你们村还有本地鸡蛋吗?我想买100个。”大清早,迟龙在接到朋友电话后,就到了村民张进霞家。她家的鸡是散放鸡,漫山遍野地跑,当地又叫溜达鸡。“1.5元一枚,是不是有点便宜,市里都卖2元一枚。只要是保证质量,2元一枚绝对没问题,我帮你们联系客户,你们给我攒鸡蛋就行。”迟龙告诉村民后,冰湖村的鸡蛋销售价格就没掉下来。他通过发朋友圈宣传起来,一边是想买好鸡蛋的朋友,一边是想卖鸡蛋的村民,他负责销售。2019年端午节前夕,他3天销售了2600枚鸡蛋,把全村的鸡蛋都给卖光了。
直播间里卖木耳
“好水才能养出好木耳。冰湖村木耳采用长白山脉大森林中地下深处天然矿泉水浇灌,昼夜温差大,长出的木耳肉质紧致、口感爽脆。”迟龙做客网红淘宝直播间,跟粉丝进行互动,介绍冰湖村的木耳特点,10分钟就卖出100斤。在2019年吉林省第四届吉林雪博会上,迟龙代表临江市参加了第一书记代言活动,线上线下销售额20余万元,销售成果进入全省前10名。他还做客吉林广播电视台旅游直播间,进一步宣传冰湖村和冰湖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提升了冰湖村的网络知名度。
“迟书记,你在村里吗?我们已经从白山市出发了,10时左右能到你们村,今天先拉600斤木耳。”“好的,你们慢点开车,注意安全,我在村部等你们。”3月25日,迟龙接到了一笔大单——黑木耳600斤。他将冰湖村1万斤黑木耳滞销的情况,在吉林日报彩练新闻、临江融媒体等发布后,经过人民网、吉旅行的转发扩散,北京、河北、长春、白山的客户都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到迟龙,冰湖村黑木耳就这样踏上了“旅程”。
朋友圈和“小红驹”
粘火勺、黑木耳、笨鸡蛋……这些冰湖村的特色产品,每天在迟龙的朋友圈里出现。
细心的迟龙,建立了冰湖村农产品销售群,通过编辑图片、小视频等信息,发到朋友圈。优质的产品质量、生动活泼的解说,为这些特色农产品迅速打开了销路。
在迟龙的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一辆红色的轿车,迟龙亲切地称呼爱车为“小红驹”。他把当天的订单都记到本上,每天下班后再开车30公里,返回临江按单发货、送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卖货郎”。
激发活力走富路
4月13日,走在江源区石人镇大石棚子村刚铺设的柏油村路上,和煦的春光洒在身上,温暖宜人。
一走进贫困户赵立军家,便传来阵阵鸡鸣狗吠声。石人镇副镇长、驻村第一书记王春庆一边走,一边介绍着他家致贫的原因。走进屋里,女主人张艳正在轻轻晃动着钢箩,一粒粒金黄的小米不断落下。地上,一个个油桶里,装满了正在沉淀的苏子油。“我们家的小米不上化肥、不打农药,都是人工除草,品质绝对好。苏子油是冷榨的,营养成分一点儿都没有丢失。”张艳手里的活儿不停,嘴也不闲着。“这些都是在王书记的鼓励下,我们才下定决心种植地道的小米和苏子。也是他帮助销售,使因病致贫的俺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大石棚子村山多地少,不适合规模种植养殖。为夯实脱贫产业项目,王春庆便根据村里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项目。动员贫困户管廷强发展庭院经济时,为打消他的顾虑,王春庆实行兜底保障,为其购买种子、提供人工费用、负责销售,全部采用绿色原生态种植方式,无农药化肥,种植苏子1.6亩,当年就实现增收2450元。
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收益的增加,激发了贫困户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2019年,赵立军等三户贫困户种植苏子25亩,收获苏子籽5000余斤,榨苏子油1200斤;种植小米10亩,收获小米800余斤,总体增收近3万元。尝到甜头的贫困户们信心更足了,今年将扩大苏子种植面积,并增加了红豆、黄豆、黑豆等经济作物品种,准备收入再上新台阶。
顺着山路而行,林间传来鸡鸣声。“这些鸡都在山上溜达、觅食,而且能飞上树。”王春庆介绍。果然,在树林里,五六个小箩筐嵌在距离地面半米多高的枝杈上。一只母鸡探出头来,骄傲地叫着,飞速落地,向远处的鸡群奔去。箩筐里,三个热乎的鸡蛋摆放其中。贫困户于正敏一手提着篮子,一手忙着捡拾鸡蛋。脸上笑眯眯地说:“现在刚开春,200只母鸡每天下五六十枚蛋。天暖和后,每天能下100多枚。每枚鸡蛋卖2元,来山上捡鸡蛋,就像捡钱一样。”
于正敏家依山傍水,是天然的林下养殖基地。经过深入探讨后,王春庆动员于正敏散养林下鸡,并安装了实时监控,帮助建设了三座鸡棚。2018年养殖林下鸡150只,年内增收4000余元。去年扩大规模到500只,并增加了林下乌鸡、大鹅养殖,年内增收2万余元。两年林下养殖的持续增收,给于正敏带来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今年,他决心再扩大林下养殖规模。
清澈见底的大石棚子河水,潺潺流过村里。去年,村里实现了硬覆盖,家家户户围起了彩钢栅栏,今年要在河边、村里种上三叶草,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发展乡村旅游。一项项发展规划,正铺展在王春庆的心头。
关键词:白山市“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