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三个土家女人见证一口刀村搬迁史
新华社贵阳5月14日电 题:三个土家女人见证一口刀村搬迁史
新华社记者向定杰、肖艳
贵州乌江边,武陵山深处,峭壁上“挂”着一个叫一口刀的村庄。
一口刀,地如其名。远远望去,多个寨子散落在高高的山梁间,就好像建在刀背上一样。
2015年,一则“34户人轮种1.5亩水田”的报道让一口刀出了名,贫穷状态引来极大关注。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唯一办法就是搬!2017年1月,农历春节前,依依不舍的村民迈开了下山的脚步。
“就像嫁姑娘一样,一台台中巴车载满了人,个个戴着大红花。”袁海燕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自称“娘家人”的她,来自一口刀村所在的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是跨区域搬迁工作组的成员。
今年42岁的袁海燕以前在沿河县人社局工作,被抽调到工作组后,她也随搬迁群众来到了260多公里外的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社区上班。
“跟过来就是做后续服务。”袁海燕说,这个安置点从一口刀村来的有118户899人。尽管生活条件明显好了,但一些人起初不习惯,连她自己也是。
“刚开始最怕爬楼梯,每天膝盖跑得疼,感觉比下村还累。”现在喜欢穿运动装的袁海燕说,她们的工作事无巨细,老年人用电磁炉、出门买菜等看似简单的行为都需要指引。
如今,一眨眼3年多过去,大家逐渐适应新的环境。搬得出、稳得住,离不开干部的付出,更是群众自力更生的结果。
46岁的贫困户田江英,原本住在一口刀村大坝组。她的丈夫十多年前就因病去世,她一人拉扯大3个孩子。
“耍一天都不行,政府把我们搬出来就像教我们走路一样,自己也要去走。”一搬过来,田江英就四处找活干。成了环卫工人后,她每月工资到手1800多元。
在她80平方米的新家里,桌上堆着从扶贫车间领来的手工挂件材料。田江英顺手拿起一条绳,一边编织一边说,虽然生活压力没以前大了,但还是闲不住,一有空就做一些补贴家用。
每次见到田江英,袁海燕都会被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染。有说有笑间,袁海燕喜欢和这些老乡以姐妹相称。
“大家真的像亲人一样!”45岁的搬迁户田国霞说,她家虽是一口刀村凉桥组的非贫困户,但属于整组搬迁。来到城区生活后,她和丈夫放弃了跑客运,和人合伙开了一家名叫“一口刀石大碗”的饭庄。
土家豆豉、土家腊肉……按田国霞的说法,饭庄里吃的都是正宗家乡味,食材都是托人从沿河捎来的,就连招的十个工人也是一口刀人。
“她把乡愁也搬上来了!”袁海燕插话道,饭庄其实还有一个揽客妙招,那就是把以前农耕生活的一些用具收集起来,作为装饰。
田国霞笑着说,背水的木桶最能勾起一口刀人对故土的回忆。过去天不亮,村民就走山路去背水,背一趟得三四个小时。而今,这个家当算是彻底淘汰,成为历史了。
关键词:三个土家女人见证一口刀村搬迁史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