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一线传真 一线传真

拜泉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产业描绘振兴蓝图

2020年07月23日 16:26 | 来源:黑龙江日报
分享到: 

今年2月,深度贫困县拜泉县退出贫困序列。作为全省三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拜泉县贫困发生率曾高达11.3%。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586户53414人、贫困村104个,截至2019年,退出贫困人口24082户50621人、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56%,剩余贫困人口1504户2793人今年将全部退出贫困序列。

贫困,贫困,如何摆脱贫困?当脱贫攻坚的大考卷摆在面前,拜泉全力攻坚。

“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有机衔接、协调推进……”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拜泉县委书记刘雁冬清晰解读了他们的脱贫思路。

近年来,拜泉县以夯实产业为抓手,以全力发展豆、乳、畜、蔬、林、能、加“七大产业”为牵动、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以特色经济为支撑,全力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品、村有特色经济、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带贫格局。

今年以来,拜泉县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业复学,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截至目前,全县8个重点产业项目、12家规上企业、1954家商服企业全部复工复产;31家规下企业复工率达到93.9%;14284家个体工商户复工率达到88%。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拜泉县落实落靠“四个不摘”要求,聚焦“清零”和“巩固”,集结力量,鼓足干劲、保持作风,全力打赢打好高质量脱贫攻坚收官战。

产业篇“四联”模式驱动支柱产业发展

从早春到深冬,拜泉县鑫鑫菌业一直忙碌。眼下,正值伏季,这里生产依然不停。“全国伏季最大的食用菌产区”,拜泉只用了几年的时间便实现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

食用菌产业是拜泉县的扶贫支柱产业。食用菌产业链搭建起贫困人群的致富桥。

拜泉县聚焦产业发展,创造性实施支部联合、校企联建、干群联动、利益联结的“四联”产业扶贫攻坚行动,重点发展食用菌、甜玉米、黄金勾豆角等“四联”型扶贫产业,加快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打产品、村有特色经济、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截至目前,全县结对共建扶贫基地联合支部116个,建立“四联”模式产业扶贫基地2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5043人,人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

“四联模式”旨在让贫困户真正参与到脱贫攻坚的产业中。拜泉县副县长栾云栋说,为了挖掘贫困人群内生动力,拜泉县精准识别“哪些人能干”,按照劳动能力划分,有劳动能力20294人、无劳动能力25110人,弱劳动能力7469人。

拜泉县扶贫办主任张立军说,利益联结让干群都有积极性,以前采蘑菇找不到人,现在都抢着干,是“四联”模式在发挥作用。企业每月拿出一定资金奖励参与扶贫的村干部,村干部从“被动作为”转变为“主动作为”,积极发动村民参与劳动,干部有一份责任感,村民培养出一份积极性。这种模式有利于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张立军介绍,以鑫鑫菌业为例,去年带动3334人增收,人均增收700元。鑫鑫菌业带动贫困人群增收只是拜泉县扶贫模式的一个缩影。据悉,2017年以来,拜泉县将食用菌产业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完善机制,创新模式,打造食用菌扶贫支柱产业。

找准食用菌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建立起贫困户分享食用菌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拜泉县探索创建五种产业扶贫模式:扶贫资产收益模式,扶贫贷款收益模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模式,创业就业扶贫模式,激励发展扶贫模式,使食用菌主导产业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今,拜泉县确定“以黑木耳、香菇两翼发展为重点,以建设食用菌产业带为基础,培育打造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聘请东北农业大学专家,科学论证香菇产业,编制了《拜泉县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拜泉县林菌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坚持三产融合,完善产业链条壮大基地。

帮扶篇

“帮带行动”合力攻坚 志智双扶增添动力

面对最后的贫困,拜泉县聚焦重点狠抓帮扶。

落实落靠摘帽不摘帮扶要求,重点聚焦“三类户”实施攻坚行动,在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一对一”包联未脱贫户的基础上,成立县级领导、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县直中省直部门“一把手”为队长的245个攻坚小分队,县级领导每人包联8户未脱贫户,其他队长包联6户未脱贫户,逐户量身定制包联细则;实施“帮带行动”,成立县直部门其他科级干部和乡镇副科级后备干部、站所长为组长的597个帮带小组,帮带1500户监测户和边缘户,逐户制定帮扶计划,确保贫困人口全部如期脱贫,有效防止返贫致贫风险。

拜泉县将孝心养老扶贫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等项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评选表彰、“红黑榜”、法律援助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为有效开展孝心养老工作,拜泉县制定下发了《孝心养老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确定“乡镇负责、村主办、户参与”的工作推进思路,明确子女交纳赡养费和政府补贴方式,凡子女交纳赡养费达到或超过最低标准(最低生活保障金额×20%)的,县财政按照子女交纳赡养费10%的比例对老人进行整户补贴,每户老人年补贴限额200元。目前全县16乡镇、186个行政村同步开展了孝心养老扶贫工作。

据悉,拜泉县实施的孝心养老扶贫模式已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国家典型库。拜泉县全面铺开“一缴纳三补贴”孝心养老扶贫模式,目前全县24047户37457名农村老人子女交纳赡养费4157.9万元,占农村老人总数的97.67%,获得补贴385.3万元,其中15244户22977名贫困老人全部获得赡养费和补贴。

庭院篇

种好农家菜美化农家院“小院经济”全覆盖

这几天,丰产乡正在进行豌豆采摘和加工。丰产乡党委书记刘英君很会算经济账:种植一茬豌豆一亩补贴200元,豌豆收完,再种一茬白菜,还能补贴200元。为此,他还带领班子和农户去辽宁谈订单,与辽宁一家酸菜加工厂签了1000亩的白菜订单。

黑龙江天润农业有限公司2018年3月落户丰产乡,是一家集种、加、销为一体,以甜玉米为主的速冻蔬菜深加工企业。公司抢抓拜泉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有利契机,投资建设甜玉米深加工项目和豌豆+白菜复种项目,已成为引领庭院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农户种豌豆,乡里就有加工企业;种白菜干部帮助拉订单;种小园菜政府有补贴。这账咋算都赚钱。”刘英君的增收算盘打得好,村民种植积极性也高。

这几天丰产乡平等村党支部书记李晓东正在挨家挨户看豌豆长势。平等村4屯建档立卡户王志齐今年在小园里种了八分地的豌豆,“就等着豌豆收了,好种白菜,乡里给发白菜苗。”

刘英君引导记者前往丰产乡双和村白菜育苗基地。“12个大棚200万株苗,这些就是村民要下地的二茬白菜苗,集中育苗产量有保证。”

据悉,黑龙江天润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入股分红、奖励激励、务工增收方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2018年带动贫困户948户1687人,人均增收1000元;2019年带动贫困户1200户2116人,人均增收1000元。2020年,该公司在丰产乡示范基地复种“豌豆+白菜”100亩,辐射带动1712户农户种植面积3362亩,其中贫困户1712户种植面积1594亩。“豌豆+白菜”亩效益可达2140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4200元。

拜泉县聚焦“菜园革命”,坚持以合作社为纽带、以订单为保障,以政策为支撑,做强做大做精小院经济,用活房前屋后“方寸地”,打造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培育出特色经济持续发展的“大产业”,小院经济已由一家一户的“星星之火”,遍呈一镇一村的“燎原之势”。

拜泉县副县长栾云栋说,拜泉县小院经济实现“全覆盖”,依托天润公司、龙盛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组建庭院经济合作社332个,发展小院经济订单种植面积3.19万亩。消费扶贫拉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区域化、品牌化生产,目前已订购贫困户农副产品547.7万元,其中已采购农副产品55.7万元、预订农副产品492万元。

走向振兴篇

七大产业为驱动乡村振兴有底气

今年4月3日,拜泉县与内蒙古青青草原牧业有限公司湖羊全产业链项目合作签约仪式在拜泉县举行。拜泉县湖羊全产业链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带动5000户以上农户,基础母羊存栏20万只,肉羊年出栏60万只,带动农户总增收不低于5亿元,年消耗秸秆10万吨以上。

内蒙古青青草原牧业有限公司总裁路乃为说,这是企业首次在黑龙江地区投资建厂,目前已经与当地的养殖大户开展合作,三个厂区正在建设中,在对村民进行养殖培训,已有200多户村民报名参与“公司+家庭农场”的合作共赢模式。

从脱贫到走向振兴,拜泉县坚持把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发挥抓投资、抓项目、抓招商的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强力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坚持做好“三篇大文章”为统领,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豆、乳、畜、蔬、林、能、加“七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框架。拜泉县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突出“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任务,统筹推进“五个振兴”,全力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

就业篇

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打造“家门口”扶贫车间

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以产业拉动就业,这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的难题。今年黑龙江巾帼巧娘手工编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坤带着多年经营的项目走进拜泉县之后,这里的第一个扶贫车间已经培训一批学员,学员中的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贫困人群。

三两片苇叶、几根秸秆,在尤淑兰巧手的穿引下,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个头枕便已初具雏形。

在拜泉县兴国乡整理村村民眼中,苇叶、秸秆这些走过路过都不会正眼看的废弃物,如今已变废为宝,成了脱贫致富敲门砖。

尤淑兰是整理村手工编织扶贫车间第二批学员,对于针线活,尤大娘并不陌生,在经过半个月的专业培训后,尤淑兰正式“上岗”。“一个苇叶头枕我两天就能做一个,但年岁大了,眼神不扛使唤了,干一天歇一天的,一个月也能赚将近1000多元钱。她们有手快、能干的,挣得更多,我每一个都做得很仔细,这么好的工作,咱可不能偷懒砸了人家的招牌。”

村民多了增收渠道,更激发了村民的奔富干劲。兴国乡党委书记路宝玲介绍说:“整理村是拜泉县兴国乡5个贫困村之一,紧邻鸡讷公路,方便运输的地缘优势,让该项目得以顺利落成。4月至今,由巾帼巧娘手工编织公司派出的培训团队已为兴国乡的9个村屯进行6期培训,参与农户134人,其中贫困户65人。参与扶贫车间的贫困户多是无劳动能力或是弱劳动能力,他们掌握一门能够持续增收的手艺,脱贫的步伐才走的稳健。”

在整理村扶贫车间成品展览室,手工坐垫、手编头枕等10余个品类的产品摆放有序。王坤说,前几天我们刚和一家养鸡场签订了5万只苇筐订单,只要做得出来,销路根本不用愁。

今年67岁的王福印是扶贫车间内为数不多的“巧汉”之一,一天做成两个头枕的高出产率,让王福印家的生活有了大变化。“我手中的头枕一个能卖50元钱,还有‘以奖代补’的政策,每卖出100元的产品,还给补贴50元,我在这一个月赚3000元,可是为家里赚了不少花销。”

目前,拜泉县建有5个巾帼巧娘扶贫车间,预计9月底前再建设巾帼巧娘“扶贫车间”11个,实现县域内16个乡镇全覆盖,可吸纳15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其中,带动贫困人群“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拜泉县另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汇泉服装。辽宁斯达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投资6.7亿元兴建的汇泉服装产业园顺利迁居落户拜泉,筑巢引凤,拜泉县成功“破题”。园区内,180余台数码缝纫机沙沙作响,一块白板前,企业的培训师耐心讲解着数码缝纫机的使用及服装成版的工序,家住新生乡青山村的贫困群众张宇听得格外认真。

作为青山村派出参与培训的28名村民的领队,张宇在出发前立下了学不会不回家的“军令状”。“我们村89台缝纫机已经全部进厂,就等我们回去开工了。”

据了解,汇泉服装产业园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生产泳装、轻运动服装、亚麻制品服装100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税收3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

拜泉县经济合作促进局副局长张冬梅介绍说:“汇泉服装产业园项目的落户,不仅盘活了园区内的闲置项目,更是填补了拜泉县轻工业欠发达的缺口。在这里,贫困群众将被优先录用。”

依托汇泉服装产业园项目,拜泉县创建“企业+扶贫车间+基地+贫困户”模式,规划建设扶贫车间16个,覆盖全县16个乡镇,可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600人,人均年增收3.6万元。

拜泉县强力实施“三个一批”就业扶贫行动,即整合县内用工需求转移一批、乡村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县外劳务输出一批,巩固发展食用菌、服装加工、手工编织、小院干菜等扶贫车间46个,湖羊、生猪、肉牛、果蔬、中药材等扶贫基地14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2107人;按需重新规范设置乡村政策性公益岗位6063个,开发疫情期间临时性乡村公益岗位1628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7107人;转移贫困劳动力7256人,其中,外埠基地“点对点”转移贫困劳动力3102人。今年,全县就业扶贫可带动贫困人口30580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57.9%。

关键词:拜泉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产业描绘振兴蓝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