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情民意

深度利用乡村要素资源 复活乡村经济活力

2020年07月29日 11:34 | 作者:汪芳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此后国务院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并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两年过去了,许多地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区域要素禀赋,实现了农村生态、经济、文化等综合提升,成效初显。但也有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出现偏差,过于追求效益化、形象化,“千村一面”,脱离乡村的固有特点与文脉延续,导致乡村社会结构受到较大的冲击,乡村内生经济循环系统失去了支撑。

比如前不久山东一县“合村并居”工程被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两副县长作深刻检查。“合村并居”本来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但是中国乡村社会有其特殊性,在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等领域还有许多需要提升与完善的地方,如果按城市化运营的模式去改造农村社会,势必会牺牲农民的利益,引发较大的矛盾。正如“人民日报政文”《合村并居问题,能否在民法典里找到答案?》一文提到的:本来想办好事,却搞得怨声载道,甚至办成了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其中,除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问题,还得深入分析,“齐步走”“一刀切”式的合村并居,适不适合当地的发展阶段、经济基础、社会文化传统。中国农民安土重迁,土地、祖宅、住房绝不仅仅是物质财产,更是精神依托。农民上楼容易,但上楼后的工作、生活怎么安排,不是靠“倒逼”就能解决的。

笔者认为,有些地方大规模地搞“合村并居”就是没有从文化遗存、产业联动、法律主体关系等角度去考虑乡村发展机制,而是套用城市改造的逻辑推行所谓的“乡村振兴”。这种行为混淆了乡村振兴与城市改造的基本概念,给乡村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乡村振兴必须依托区域要素禀赋,复活农村特色资源,才能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首先要积极保护乡村风貌。乡村风貌由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建筑遗产等构成,每个乡村都有自身特点,在乡村振兴中应采取积极保护的理念,既不能推倒重来,也不能随意“克隆”,而要发挥地方特色和传统优势,恢复“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在乡村建设中,应该倾向于内向式发展,避免像城市蔓延一样的盲目扩张。尤其是传统村落更应该着手于内部提升,从生态环境元素、乡村文化元素中提升休闲价值和产业价值,构建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等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乡村社会。乡村振兴不能脱离乡村天然的资源禀赋,不能违背乡村固有的文化与物质传承,必须把田园、山水、村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规划、保护和建设。通过优化“山水-田园-村落”布局,形成和谐之美的格局。未来乡村将是一个保留传统文化原真性兼具现代文明创造性的包容社会。他们有守望的村民,有归来的游子,还有向往自然生活的城市居民,他们将共同创造新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从而促进乡村文化品质提升与经济结构转型。

其次要复活乡村经济活力。当前我国乡村常住人口还有5亿多人,只有农民群众的收入提高、生活改善,国家才算真正富裕起来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实现村落生态环境美,另一方面要实现百姓生活富裕美。通过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机衔接,促进乡村资源与城市商业深度融合。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高达80%以上,农业生产与乡村发展并没有因为高度的城市化挤压而萧条。他们保留了村落原始风貌,保留了乡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并以此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融合等特色资源优势,复活了乡村的经济活力。在乡村振兴与乡村资源复活方面,浙江省松阳县具有代表性。松阳县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复活传统民居,发展休闲经济,打造休闲乡村;另一方面通过乡村生态产业链整合,形成百亿规模的绿茶交易市场,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未来乡村经济将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形态转变为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集合农工贸文旅融合发展的多元经济形态。在新经济与新技术的影响下,乡村资源甚至有望突破自身边界创生出新的产业模式,实现溢出价值。

再次,要维护农民的发展权利。

发展乡村经济必须依托乡村资源,避免收割型手段对乡村构成的侵害与破坏。无论是休闲农业还是加工制造业,其本质都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的经济模式,必须对乡村文化、农业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充分优化和升级农业产业机制,实现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加以延伸。在产业链整合过程中要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先”的理念,以农民就业增收为基本参照标准,培育和优化农民的就业市场与生存环境,保障其长期发展权益。以江西省南昌县为例,南昌县既是全国工业大县,也是全国农业大县,拥有国家级工业园区和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在全国工业优先的大环境下,南昌县始终牢抓农业生产,活化乡村经济活力,创新推行“田保姆”土地托管和流转模式,土地流转面积达50多万亩。率先开办县乡村三级乡村振兴讲习所,建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通过以上举措,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集体经济发展的多方互惠共赢的局面。南昌县以出色的农业创新模式获得了“江南粮仓”的美誉,成为首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在乡村振兴方面,西方国家的案例也有参考价值。以工业大国德国为例,早在1976年德国就把“村落更新”写入《土地整理法》,确定了以保留村落特色和传统优势的改造方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德国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要求把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放在同等地位,避免乡村向城市化扩张,鼓励通过局部改良提升整体价值。在全球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文化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到乡村消亡和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乡村振兴不应依靠城市蔓延带来的扩张性增长与资源转换带来的商业收割,而要深度利用乡村要素资源,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激发乡村经济活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方式的改变,使得美丽乡村得以长效发展。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政协副主席)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乡村 经济 资源 振兴 文化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