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情民意

从一份协议书引发的思考

2020年07月29日 12:45 | 作者:丁学东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不久前,我到蹲点联系的江苏省张家港市某村走访,村主任给我看了份家庭协议。

协议内容如下:贾某从现在起不喝酒、不赌钱、不外出玩耍,要好好上班,工资上交老爸老妈还房贷;以后大家共同争取5年全部还清房贷;李某以后要与贾某搞好夫妻关系,再也不要争吵,有话放到桌面上讲,大家评;大家团结一致过好日子;某年某月开始由老爸老妈帮着还房贷;以后老爸老妈有能力给你们还15万-20万元。双方签字。某年某月某日。

这份协议,除因涉及隐私,用了化名,并改正了五六个错别字外,基本算是原汁原味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并非一份规范的协议书。细读协议,但凡有些生活阅历的人都能看出个大概:一家人签订协议,协议中涉及“喝酒、赌钱、玩耍、争吵、房贷、夫妻关系”等字眼,表明贾某和李某的婚姻,因贾某的不良嗜好、好逸恶劳而濒临破裂。协议的起草者是贾家老父亲,虽因读书不多,写得不够规范,但字里行间浸透着浓浓的父爱,他们老两口反对儿子、儿媳离婚,希望他们好好过日子,哪怕自己付出更多。

经了解,我逐渐还原了这一家人的境遇。签订家庭内部协议的这家农户,全家5口人,老父亲68岁,老母亲67岁,老两口在镇上租了个10平方米的小门面,代人加工毛衣,早出晚归、一日无休,另外还承担着照顾孙女、接送上下学的任务。儿子42岁,虽身强力壮,却嫌苦怕累,不好好上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整日游手好闲,嗜好喝酒、赌钱、玩耍。儿媳在工厂上班,收入不高。因为儿子不务正业,小两口三天两头吵架、闹离婚。每闹腾一回,父母都伤心不已,便请村书记、村主任等村干部出面调解,前后共有五六次。期间,为挽救儿子、儿媳的婚姻,老两口掏出全部40多万元的积蓄,再加上小两口的贷款,花80多万元在县城买了套80平方米的二手房。在老两口的苦心维持下,小两口磕磕绊绊,勉强维系着婚姻。然而好景不长,不到一年,丈夫贾某又故态复萌,妻子李某再也忍受不了,坚决要求离婚。为此,老两口再次请求村主任出面调解,一家人签订了上述协议。

这家农户的境况,听来不胜唏嘘。老两口年近七旬,按理正是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候,却还在起早摸黑、赚钱养家,不仅掏空了积蓄,而且押上了晚年,承诺帮小两口还上15万-20万元的房贷。相比于老两口,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贾某虽年逾不惑,但身上却找不到一丁点儿责任的影子。其好逸恶劳至此,固然与其父母从小的溺爱脱不了关系,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但其恶习的沾染,恐怕与不良的社会风气不无联系。

其实,在现今的农村,类似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小”啃老,心安理得,不思进取;“老”养小,悲苦凄凉,忍气吞声,委曲求全。

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不仅仅是发展农业产业、美化乡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如何弘扬传统美德、建设文明家庭?如何教育感化那些“逆子”“懒汉”,引导他们走上正路、勤劳致富?如何关爱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所有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岂是一番调解或一纸协议能解决得了的?这就需要我们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对办法,并一一落到实处,从而让乡风文明、家庭和谐、小康社会由理想而真正成为事实。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副主席)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协议 老两口 协议书 思考 家庭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