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吃上旅游饭 脱贫门路宽
核心阅读
办农家乐、开民宿、建特色小镇……近年来,各地利用当地优势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渠道。当前,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乡村旅游业逐步恢复,并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仲夏晌午,四川仪陇县朱德故里景区零售点里,朱珍书忙着招呼客人。“靠卖水果和小吃,这个周末收入600多元!”去年脱了贫的朱珍书高兴地说。
“游客多起来了,现在每天至少能接待三桌客人,心里踏实得很。”安徽省休宁县齐云山镇东亭村脱贫户余玉琴,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碌着。
眼下,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乡村旅游复工复产复市,广大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逐步恢复生机,助力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向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旅游扶贫以其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成为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数据显示,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的人数占脱贫总任务的17%—20%,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好日子。
放下“泥饭碗”,端起“金饭碗”
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一大早,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望月小院”里,农家乐老板漆海彦正领着一家老小准备食材,“前一阵子‘五一’小长假,平均每天接待26桌客人,收入4000多元!”
这样的好生意,放在几年前漆海彦想都不敢想。他说,全家人守着“挂”在山腰的几分薄田,勉强维持温饱,2009年大儿子不幸受伤,看病欠下10多万元。漆海彦只好外出务工,但一年下来,也只能维持一家老小的日常开支。
2016年,当地打造“特色康养旅游小镇”,漆海彦看到了机会,返乡开起了农家乐,头一年就挣了七八万元,他还清了外债,摘掉了穷帽。“这旅游饭越吃越有味。下一步,我打算把楼上的5个客房重新装修一下开民宿。”漆海彦说。
抓住乡村旅游兴起的时机,旅游扶贫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7月下旬,来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景区内南峪村住民宿的客人多了起来,63岁的小院管家蔡景兰忙得不亦乐乎。“最近生意越来越好,每个月能挣3000元的工资。”靠着这份工作,蔡景兰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野三坡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树起介绍,近年来景区推行“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模式: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把产业培育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利益联结起来、把文化和内生动力弘扬起来。这个模式辐射带动70多个村2300多家乡村宾馆,近10万人受益。
乡村旅游给贫困地区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陆续补上, 不少地方的森林、草原等自然美景和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人文资源,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说,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放下土里刨食的“泥饭碗”,端起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富了村民美了环境
夏天的新疆库车市伊西哈拉镇库木艾日克村就像个大花园,一排排粉白相间的房屋特色浓郁,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花香,祖热古丽·艾依提的民宿小院里,葡萄架下坐满了游客。
离城区近、果园资源丰富,库木艾日克村将人居环境整治与民宿旅游相结合,美化家庭院落,亮化村居道路,村容村貌村风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游客。“我们住在花园里,端着旅游金饭碗,这日子,美着呢!” 祖热古丽乐呵呵地说。
库木艾日克村是个缩影。近几年,乡村旅游带动广大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很多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仪陇县玉兰村受益于“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全村120多户贫困群众顺利脱贫,村子更是脱胎换骨。“以前门前万重山,抬脚行路难,2014年底我卖了头猪,请了4个壮劳力,才把猪从山上抬到山脚公路边。”说起旅游给村里基础设施带来的变化,玉兰村脱贫户林文军感受最深的还是路,“现在坐公交车到乡场都要不了20分钟,出门方便得很!”
“乡村旅游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你在我们村里走一圈,都很难在路上看到垃圾!”村支书刘光寿说,以前不少村民将垃圾一股脑儿扔在院坝周围,现在乡亲们不仅不乱扔垃圾了,还搞起了垃圾分类。
走进脱贫户林定全的家,房前屋后干干净净,室内布置整洁有序。家门口立着两只垃圾桶,红色的放菜叶等生活垃圾,蓝色的放塑料瓶等可回收物。每天早上,村里的环卫工人都来收集清理。林定全笑着说:“日子好起来了,我们也越来越爱干净了。”
乡村旅游富了村民,美了环境。文化和旅游部对乡村旅游监测点的监测显示,乡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达到91.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72.5%,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农户比率为63.1%。
从熬日子到奔日子,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又是周末,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热闹起来。龙王坝休闲山庄里绿树掩映,民宿一条街、窑洞宾馆、草莓采摘园、乡村科技馆里都有不少游客。
山庄共有120多名员工,2/3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杨慧琴是山庄的收银员,自家还开着民宿,“去年收入3万多元,眼下我正打算再装修几间客房呢。”
杨慧琴的心气儿,来自旅游扶贫带来的新机遇。
西吉县属于贫瘠的西海固地区,过去老百姓为吃饱饭毁林垦荒,越垦越穷。经过多年的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一度“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西吉县,变得越来越风景宜人。这片长期背负生态欠账的黄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富民为本,绿色发展”的脱贫道路。
生态改善后,龙王坝村从林下养殖起步,逐步完善水、电、路、房,发展乡村旅游,去年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这森林就是我们的招财树,靠着它村里脱了贫摘了帽。过去我们是熬日子,现在是奔日子咧!” 村支书焦建鹏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片片青山为脱贫攻坚贡献巨大的生态力量。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依托森林旅游,全国1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户均增收3500元。更为可贵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很多贫困村成为现实,也成为越来越多贫困群众的行动自觉。月坝村村民杨秀林就是一个生动事例。
2015年,月坝村打造四川首个省级高山湿地保护小区,着力发展生态康养旅游,杨秀林需要从汶川地震后新建的抗震安置房里搬迁出去。“一开始打心眼里不愿搬。”但小有起色的农家乐生意让杨秀林意识到,保护生态、发展旅游是条脱贫致富的正道,“搬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湿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我们才能挣更多钱,最终我是第一批搬出去的。”
搬迁后,杨秀林将闲置的房屋交给村里的富民合作社,统一装修后当作民宿经营,一年房租9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妻子在合作社当起了厨师,他种菜卖给合作社,再加上儿子务工,全家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我们一起搬出来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脱了贫。”
神州大地上,精彩的脱贫故事还在不断上演,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关键词:吃上旅游饭 脱贫门路宽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