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情民意

乡村小学校长为何辞职?

2020年08月03日 10:34 | 作者:温凉河(河南教师)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我所在的一所县城小学去年一下子从全县各乡、镇调进20多个教师,最近我意外得知,其中竟然有三四个原本是乡村小学的校长,有一个才30多岁。放着前途一片光明的校长不当,却要去城里做一线教师,为什么?

一次偶然机会,我和几位前任村小校长聊天,听他们大倒苦水,方知原来如今的乡村小学校长真不好当。

乡村小学教师只走不留,师资入不敷出。多年来各乡镇都把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到乡镇的小学或者附属在乡镇初中,村小普遍只有一到四年级。一位前任村小校长说,他掌管的村小最多时只有四五十个学生,这已经算学生数量多的了,还有一些村小不过二三十个学生,却也需要分三四个班,可主管部门按编制分老师,就算照顾学校也只能分过去两三个在编教师。他的学校包括校长在内才分了两个教师,其中一个还是吃空饷的,根本就没来学校报到,就等5年后调入县城,但乡村教师补贴一分不少拿。如果关系过硬,可能提前就进城了。每年给各乡镇分配的新教师没几个,往往没有当年调进城里的多。新教师基本也都安排到乡镇上的学校,然而,即便留在乡镇学校比城市教师能多近千元补贴,大多数年轻教师仍选择在5年后进城。村小实在没有教师,只能从学校办公经费中“挤”钱请退休教师回来代课。

经费紧缺,乡村小学自顾不暇。

虽说乡村小学有政策扶持,不满100人的学校最低按100人拨付办公经费。但这些办公经费却始终被惦记着,教育局和乡镇中心校每年从各学校拿走约30%。所谓的乡镇中心校,就是十几年前已经撤销编制的原乡镇“教育办公室”,它实际上是凌驾于全镇所有学校之上独立的一套班子,实乃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因为撤销编制所以没有经费,中心校的日常开支无处报销就塞给各城镇、乡村小学“消化”掉。如此一来,村小本就不宽裕的经费愈加雪上加霜。

这种环境下代课教师的待遇也无法保障,每月工资少则1000元多则1500元,没有绩效、福利,假期没有工资,这样的待遇也只有退休教师才勉强接受,年轻教师通常不愿意去村小教学。学生的数目代表着能得到多少办公经费,有些村小规模较大,学生人数超过100,经费按人头数给,每流失一个学生都让校长心疼。曾经甚至发生过某乡一村小校长因本村学生被城镇某小学招收,竟然不顾斯文站到小学门口大骂对方校长的事。

充满表面功夫的“教育均衡化”,成了压垮村小校长的最后一根稻草。校长们都以为“教育均衡化”会是村小的福音,幻想着能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增加师资力量,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多村小教室都配了电子白板,可年逾花甲的代课教师基本不会用;有的村小校舍再次改造,可学生都快跑完了,空荡荡的教室漂亮给谁看?

除此之外,所谓的“教育均衡化”更多的是在做假档案上花费工夫。原本为了解决城镇中小学“超大班”现象的“教育均衡化”,如今成了各个学校用假档案糊弄了事的表面工程。学校将学生们的档案完全作废重写,70人、90人的班级被打散编为45人的班级,教师的抽调记录也随之作假,而实际上“超大班”现象仍然存在,只有档案上做到了“均衡”。村小的代课教师照猫画虎学做假档案相当困难,一不留神就得重来,期盼着能从城镇学校调来几名年轻教师“帮忙”,然而城镇中小学做假档案的任务更重。城镇中小学从2014年以来的档案全都要推倒重来,即使不包括作假失败的,仅仅A4纸就得几百包,就连档案盒都要全部更换,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据说由于城镇中小学经费不够用,中心校就“统一规划”,这样各村小就需要替它们分担。如此,村小不仅要担心自己的经费够不够用,还多了额外的任务。

“教育均衡化”持续一两年了,很多村小校长的日子就是一边做假档案,一边开会、迎接检查、学习,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得不让代课教师分担,权衡下来,在乡村小学做校长倒不如去城里做老师好,不怪乎大家如此选择了。

至于乡村小学何去何从,又有谁愿意真正考虑?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教师 校长 乡村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