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观察 精准观察
现场评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3)对口援藏激活内生动力
对口援助播下的是种子、激发的是能力,西藏干部群众和广大援藏干部一起用双脚丈量致富路、用双手打拼好日子,小康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藏工作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战略举措。
行走在西藏,随处可见对口援助的生动实践,23岁的尼玛普尺就受益于此。作为日喀则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尼玛普尺给公司取名叫“浦援”,意在铭记上海援藏之情。她说,“我曾在上海援建的闵行中学读书,我父亲在援藏干部的支持下开办合作社,我自己创业开面包房,第一位顾客就是上海援藏干部。”“浦援”,对尼玛普尺来说既是感恩,也是以此激励自己不懈奋斗。
像尼玛普尺这样得益于对口援藏的案例有很多。在白朗县,山东省援藏干部历时多年,为当地修建起来的蔬菜大棚规模庞大;在岗巴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援藏医生胡家昌,带着当地的医生一起为群众解除病痛;在桑珠孜区,黑龙江援藏工作队10多名队员直接参与的珠峰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得如火如荼……交流意味着改变,改变促进着发展。20多年来,无数来自对口援藏省份的人才奋战在雪域高原,为西藏发展不断注入动力。
得益于接力援助,西藏各地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日渐通畅。在白朗县的蔬菜大棚里,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巴桑顿珠讲了一件往事:2000年,山东援藏干部在白朗推广种植蔬菜,20年过去,白朗县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蔬菜也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巴桑顿珠介绍,他开办的企业运营着100多个投产的蔬菜大棚,带动近150名当地农户就业。
援助的目标是发展,而发展终究需要激发群众自身愿望和动力。观念一变天地宽,小康之路行稳致远。不少西藏群众在参与新项目、见识新技术、学习新方法时,与援藏干部积极交流,了解新信息、打开大视野,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逐渐转变。越是向前发展,观念更新越显著,大家的精气神越高涨,也更有劲头学技术、学知识,久而久之,对口援藏就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对口援助播下的是种子、激发的是能力,西藏干部群众和广大援藏干部一起用双脚丈量致富路、用双手打拼好日子,小康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
扶贫既要扶志,又要扶智,而脱贫的志气与致富的智慧是在交流学习中不断形成、锤炼、提升的。在对口援助过程中,很多当地群众更新了发展理念、学到了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增长了脱贫致富的勇气和韧劲。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发展实践表明,只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今天的雪域高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继续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激发群众动力,西藏人民小康生活的美好图景会越绘越好。
(作者为本报西藏分社记者)
关键词:对口援藏激活内生动力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