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先行示范强担当 精准发力见实效——广东深圳帮扶广西百色、河池纪实
【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
“我们夫妇俩每月收入8000元!”在广东深圳务工的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青年张云鹏喜笑颜开;“今年核桃长势喜人,收入有望翻倍。”广西河池市东兰县隘洞镇贫困户梁万斌充满期许;“没想到我们山里孩子也能上幼儿园。”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脱贫户王建有不禁感慨……在百色、河池等地的深度贫困山区,群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作为粤桂扶贫协作的受益者,他们在各方面帮扶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在广东持续帮扶广西20多年的基础上,2016年9月起,根据中央决策部署,粤桂扶贫协作由深圳市牵头负责,重点对口帮扶广西百色、河池两个地级市的17个县市区,共1438个贫困村、137.3万人。
4年来,深圳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准百色、河池贫困源头精准发力,通过资金支持、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帮扶等多种方式,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扎实成效。
1. 产业帮扶 提升山区造血功能
雨后初霁,记者来到田林县潞城乡旺吉村俄外屯良种油茶光明产业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山坡上2600多亩油茶林尽收眼底,一排排一行行油茶树满目葱茏。
“在基地务工,一天收入130元,连续做工10天以上的,示范区还额外奖励1600元。”旺吉村百昂屯贫困户曾保献说,他身患残疾,妻子在外务工,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家庭收入入不敷出。2019年,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学任教,妻子在基地做砍草、施肥、杀虫等工作,曾保献一家终于摘了“穷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兴旺是根本之策。产业扶贫精准到户,选准产业是第一步。”深圳市光明区挂任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贾扬介绍,在帮扶田林过程中,发现当地水土气候适宜种油茶树,便推动投资1000万元助力建设良种油茶光明产业示范基地。2017年,通过分红方式使基地周边贫困户500户1981人受益,带动148户611人脱贫。2018年至2019年,通过劳务补助带动668户脱贫。今年还将油茶林经营权以每户3—4亩量化承包给百花寨、潞城瑶族乡安置点的711户搬迁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进入盛产期后,年均亩产茶油80斤、茶麸240斤,年均亩产值可达3560元,总产值约925万元,年利润将达717万元。”看着满山的油茶树,基地负责人韦永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项目将成为田林农村林地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典范。”
良种油茶基地建设,是深圳市光明区在田林开展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2016年至2019年,光明区共安排1467万元帮扶田林实施油茶、生态野猪养殖、姬松茸加工、服装生产、八渡笋加工、电子设备加工等产业项目,并引进8家企业,完成2.47亿元投资,吸纳贫困人口1050人就业。
在山区将产业扶持起来后,如何确保山货“出山”,从而真正造福于民?深圳市龙华区在帮扶东兰县过程中,通过成立深圳龙华对口东兰消费扶贫展示中心,助力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到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各地,帮助贫困群众通过种植养殖增收脱贫。
今年3月,深圳市金肯科技有限公司和东兰县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投资额5000万元,在东兰县成立恒康商贸有限公司,线上线下销售东兰乌鸡、板栗、墨米、黑山猪等100多种优质农副产品。同时,公司在园区加工茶油,建立东兰县冷链物流中心,合作建设12000亩东兰恒康油茶基地和1000亩东兰恒康乌鸡基地,打造一条特色产业链。
“这里汇聚了东兰所有的农副产品,对接的基本都是龙华企事业单位和工会等对口单位,最终目的是为东兰老区脱贫攻坚多贡献力量。”深圳龙华对口东兰消费扶贫展示中心负责人李家仁说。在对口帮扶下,“购买一份产品,奉献一份爱心”在深圳已成为共识。
2. 就业帮扶 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大家要抓住深圳帮扶巴马的好机会,到外面去闯一闯,既能学到技术又有不错的收入,关键是开阔我们的眼界。”今年春节期间,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青年韦明望回乡给几个兄弟“支招”。
韦明望的底气,来自于他这几年生活的变化:2017年,他通过巴马与深圳推出的“二免二站”就业服务平台,前往深圳市旺泰佳农业有限公司务工,从一名普工做到车间组长,月薪由3000元涨到6000多元,2019年回乡建了两层楼房,不仅顺利实现脱贫,还带回了女友。
巴马位于桂西北部大石山区。大山成为阻拦这里发展的屏障,就业无保障、收入低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在粤桂扶贫协作机制下,深圳和巴马携手创新推出“二免二站”就业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一条龙”就业服务,大力转移贫困群众到广东就业。
据了解,“二免”即出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免费组织输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前往广东等务工;“二站”即在深圳设立巴马劳务工作联络服务站,开展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对接,推进精准转移就业脱贫协调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及村委会设立劳务工作联络服务站,开展劳动力调查,实现用工劳动力精准识别。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巴马县人社局局长周昱告诉记者,在精准脱贫中,巴马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但要解决贫困群众当前的脱贫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子女即“两后生”的技能培训,让他们人人掌握一门技术,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近年来,巴马与深圳携创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合作,组织近400名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学生就读后,不仅学费全免,还享受每年近万元的各类补贴;学生毕业后,全部都能就地就业,其中在深圳就业并表现优秀的还可以落户。
在家门口就业也受到很多群众的青睐。在东兰县三石镇“扶贫大车间”上班的覃玉兰,老家在三石镇板文村弄能屯,那里是典型的大石山区,水电不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们一家告别山区,搬到三石镇纳桑移民安置点。覃玉兰说,“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有2500元的稳定收入。我现在工作和照顾小孩都不耽误。丈夫从事装修工作,收入不错,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覃玉兰所在的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是东兰县与深圳市协作的扶贫项目。产业园被村民习惯性地称为扶贫大车间的“母公司”。而其他乡镇设立的扶贫车间则被称为“子公司”。深圳市龙华区扶贫挂职干部,东兰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志丰介绍说,“子母扶贫车间”模式就是把该县14个乡镇,形成“1+13+1”的架构:“1”是负责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加工等机器工序的“扶贫大车间”——三石镇的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这是“母车间”;“13”是在其他13个乡镇和149个村(社区)成立扶贫车间,这是“子车间”,负责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加上1个技能培训中心,推动农民转型“新产业工人”。“子母扶贫车间”新模式真正实现了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让贫困户就近工作。
3. 教育帮扶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循着孩童的嬉戏声,走进百色市田林县光明幼儿园,一派欢乐和谐的景象:干净整洁的校园道路与塑胶运动场连成一片,两栋4层教学楼成“L”形,将运动场围揽入怀。这所在深圳光明区帮扶下建起来的公立幼儿园,温馨别致、童趣十足。
“只要贫困户来光明幼儿园报名,学校都会无条件接收且享受免保教费的优惠政策。”光明幼儿园园长凌雪梅介绍,以前田林县幼儿教育力量薄弱,县城仅有2所公办幼儿园,其他均是私立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十分突出。
为让更多孩子幼有所育,2017年,田林县光明幼儿园在光明区帮扶下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393万元,其中帮扶资金500万元,规划设置21个教学班,可容纳适龄幼儿630人。
针对田林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学前教育资源奇缺的现状,2017年至2019年,深圳市、光明区两级共安排扶贫协作资金2418万元,帮扶实施9个教育工程项目,直接解决8个乡镇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2195户9286人家庭人口适龄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
在焕然一新的东兰深圳龙华小学,记者随机推开六年级一班教室的大门,数十个孩子正盯着教室正前方的电子显示屏,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课。
东兰深圳龙华小学位于向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旁,由深圳市龙华区和东兰县于2017年12月携手共建,总投资6021万元。2019年12月,这所全新现代化的小学正式开学,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就学问题。将东兰深圳小学建设成为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成果的典范,是深圳龙华区的目标。为此,龙华区教育局从生源、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共同促进学校发展。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扶智的关键在教育。”东兰县教育局局长陆遥说。在对口帮扶东兰过程中,深圳市龙华区大力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助力从源头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本报记者 周仕兴 严圣禾)
关键词:先行示范强担当 精准发力见实效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