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一位老教师助学助村的二十五年
10月25日重阳节当天,记者走进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王村乡瓦窑村的文化大院,米面粮油堆满了整间屋子。75岁的封丘一中退休教师王俊仁,拿着一份手写着129位村里70岁以上老人的名单,挨个核对,第二天要给每位老人赠送礼物。
说话间,他的手机响了,打来电话的是79岁的村民崔秀真,“王老师,俺从闺女家提前赶回村里了,有啥需要帮忙的?”“等着参加明天活动吧,有年轻人帮忙哩!”王俊仁回答。
“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可不简单!”王俊仁告诉记者,从1995年算起,这个1400多人的村庄,一共走出了216名大学生。
如今的瓦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村和孝贤村。
崇学重教蔚然成风
在瓦窑村,有个特点:村民不比吃穿和排场,比的是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崇学重教观念已蔚然成风。
这样转变,得从25年前说起。1995年,在王俊仁组织下,瓦窑村举办起了欢送大学生、资助大学生活动,给他们披红戴花,发放助学金,这从未间断。
“我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因为历史原因,两次与上大学的机会失之交臂。加之我是教师,深刻地了解到教育的重要性。”王俊仁在90年代初发现,有的村民,孩子16岁就结婚生子了,由于没有文化,只能种地或外出打工,家庭的贫困也在代际传播。
村民的教育观念之变,谈何容易。1995年夏天,村里一名学生考上河南医科大学,王俊仁决定以此为契机,好好宣传。“我琢磨着农民都爱看电影,就请了个放映队,260元,我出一半,村里出一半。”王俊仁回忆,那时他的每月收入才三四百元,手头并不宽裕。
效果,却出奇的好。一听说欢送大学生,还放电影,村民们搬着凳子就来到现场,人山人海。电影放映前,王俊仁拉着县一中的校长,站在荧幕前,他俩扯着嗓子给村民们讲解例子,谁家考上大学生多,改变了家庭命运。
打那以后,王俊仁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瓦窑村只要考上一个大学生,就放一场电影。他记得十五年前,村里考上了6个大学生,他就一口气放了6场电影,成为十里八乡轰动的大事。
放电影宣传,只是他做的一件小事。在村里,还有很多王俊仁亲手带大的孩子。1992年,王俊仁把9岁的史志强接到了自己家里来住,辅导功课,并照顾起居。“如果想要改变人生,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是王俊仁总对史志强提起的话。
之后,他自掏腰包,资助史志强上学,让这个家中困顿的孩子,到县城里念了书。如今,史志强已在一家银行工作,每年都会看望王俊仁,俩人感情早就超越了师生之情。
如何让村民真正重视教育,这是关键。王俊仁意识到,只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让村民们都参与进来。
2005年,王俊仁发现村小校舍破旧不堪,可是村里没有条件修缮。怎么办?那一晚,他急得流泪了,辗转反侧,不能入眠。第二天,他和家人商量,出资5万元,再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筹资4万多元,加上找亲友拉赞助,一共筹集了25万元。
王俊仁说:“我自己做起了监工,让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那段时间,他见到工地上有掉落的水泥,他就用手捧起来,舍不得浪费一点。有人说,他比自家盖房子还上心。
二十五年用心、用情,换来了村民们教育意识的显著提升。从1995年算起,这个1400多人的村庄,一共走出了216名大学生,其中就有19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生,还有4位大学教师,三甲医院医生也有4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在职的。”对此,他如数家珍,笑得合不拢嘴。
孝贤小镇远近闻名
谈到发起重阳节活动的初心,王俊仁至今清晰记得,十几年前,村里有些不好的风气,“一些村民平时对老人不咋地,老人去世后却把葬礼办得风光,这可不行!”
“要想想办法,改改这风气。”王俊仁和一些有威望的村民,挨家挨户看望那些子女不孝顺的老人,找他们的子女谈心。
说干就干。2011年,第一届瓦窑村孝老爱亲活动举办,王俊仁自己掏了五六千元,村里和村民也赞助了一部分,总共一万多元,请全村70岁以上共72位老人吃了一顿饭,还分别送上生日礼物,特地准备了大蛋糕。
在王俊仁的倡导下,这一活动已经坚持办了十年。如今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村民更是自发为老人准备了专场的文艺表演,村里捐助的资金也比以前多了,多者一千元,少则两三百元,村民捐助的比例在不断提升。
文化,在瓦窑村产生了“溢出效应”——通过文化的建设,不仅让村民的心更齐了,而且也助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瓦窑村“两委”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将瓦窑打造为特色鲜明的“状元小镇、孝贤小镇”。
新变化,随之而来,以文化助推产业,这里成立了河南状元小镇绿色农业有限公司,下设了两个家庭农场和四个村级合作社;以“状元小镇”为主题,规划建设儿童研学基地。
有这样一组数据,25年前瓦窑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为480元,2019年人均收入提升至16000元,高于周边村庄水平。近些年,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而王俊仁功不可没,已经自掏腰包投入了三十多万元。
年逾古稀的王俊仁,如今还在为村里公益事业奔走,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树高千丈总是有根啊!我是扎根在农村的知识分子,也是一名退休教师,有义务在农村文化上做一点工作。”王俊仁平和地说,“中国农村有耕读传家的文化,我们现在通过教育宣传和孝老爱亲,结合实际传承下来,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引领工作,当然值得!”
“像王俊仁这样的老教师,与乡党委和村党支部紧密配合,通过文化引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各自作用。”王村乡党委书记杜成景如是评价。
(本报记者 王胜昔 章正 本报通讯员 周呈宣)
关键词:一位老教师助学助村的二十五年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