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脱贫者说 脱贫者说
一碗面里见真心
一枚奖牌,一朵红花,记录着曹建江的奋斗史。
1987年,从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许沟村搬迁到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的曹建江经过5年打拼成为“万元户”,当地表彰他和其他富带头人时,身披红花、捧着奖牌的曹建江讲述了自己走出大山的故事。
1983年,隆德县“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地区的群众在组织下有序迁出故乡,到大武口区追梦。
故土难离,面对未知的新生活,曹建江的父亲犹豫了。祖祖辈辈都在沙塘的山沟里过光阴,就是穷,至少有个照应。折腾出去人生地不熟,能好到哪?
“咱这旱起来别说粮食,连草也不长。川区至少有平地有水,好过咱家和三叔、六叔3家人挤一个院子。”当时23岁的曹建江去意已决。
看天吃饭的日子,曹建江真是过够了:“我家7口人,没一个懒汉,但逢着灾年只能广种薄收。小时候,全家7人盖一床被子,村里还有日子更难的农户,全家只有一张毡。”
搬出大山天地宽。不顾父母阻拦,曹建江揣上攒了半年的7元钱,用一根扁担挑上行李,坐上了前往大武口区的班车。
“刚到大武口,看到农场里的长条地,看到拖拉机,看到机械化种植,又惊奇又高兴。”曹建江白天在农场务农学技术,晚上在隆湖一站小学做砖砌炉子,“2个炉子10元工钱,比打小工多挣三四倍”。
曹建江带来的扁担除了充当临时枕头,还派上了新用场:在平罗黄渠桥找活时,他发现,逢三、六、九日的集市上没有人卖粉条。隆德产马铃薯,隆德人有做粉条的习惯。于是他联系家里的亲戚从农户手里收购粉条,挑着扁担买卖,一时间生意大火。100斤粉条能挣近40元钱。
那时候,平罗县还不是知名的大米产地,农户有不少在种高粱。曹建江又嗅到了商机,他用积蓄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驮着平罗的高粱到青铜峡市换大米。
不到一年时间,曹建江攒了2000多元。挣到了“第一桶金”,这个隆德山里娃成了劳务经纪人,和王国权、赵凯等5名西海固年轻人一起组织移民群众打工、务农。
1984年春节,曹建江和追随他脚步出门打工的弟弟曹建清回家过年。父亲十几天没有和兄弟俩说一句话,但每天都推着曹建江带回来的自行车出门,在打麦场里练习骑行。
过完元宵节,曹建江问父亲搬不搬,父亲笑着说:搬。
有人以为曹建江干到“万元户”就“够本”了,就不“折腾”了。曹建江总说,这才刚开始。
2004年,他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大白菜;2005年,尝试科技大棚种植;2008年,他自己就种了46栋温棚,“西红柿、茄子、杏子、油桃,啥都种,1栋棚收益最好时达8万多元”。
到2007年,曹建江负责的农业合作社已经吸纳了330多户移民群众,他们种植的大棚蔬菜远销甘肃、陕西、福建等地。
通过盘活自己多年担当劳务经纪人、蔬菜经纪人的资源,如今,曹建江已承包了星海镇的2个农产品市场,农民可以在市场自由交易。为了让“十二五”移民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去年,他又成立劳务移民就业创业市场,吸纳160多名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贫困户和残疾人可以免费入驻市场。
现在,身家过亿元的曹建江每天都去一趟劳务移民就业创业市场,商户们有生意上的难处都找他商量。
10月23日,给商户联系完业务,已经快13时。得知曹建江还没吃饭,另一处的商户王引弟老太太送来刚煮好的罐罐面,劝他吃一口热乎的再走。
非亲非故,一碗面里见真心。“党的政策这么好,咱们要抓住机会好好学,好好干。”曹建江说,就冲这碗面,他还能带着大家再干30年。
关键词:一碗面里见真心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