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六盘山下听海音——福建省帮扶宁夏固原带来深刻变化
【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
10月的最后几天,宁夏固原,一场大雪飘然而至,层林尽染的六盘山银装素裹,提前开启冬季模式。
赶在大雪前,固原市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村民王占林将两亩地的苹果悉数采摘、分拣、装箱,这批外地客商订购的苹果将直接运送出山。种了大半辈子玉米的王占林仔细算了一笔账:“第一年挂果,一亩地大概能收3000斤,能卖一万块钱呢,效益是种玉米的10倍。”
贫瘠的山坳坳里长出了能致富的红果果,这是以前西海固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们感慨“福建的专家功不可没”。
从资金到项目、从技术到干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4年间,福建省累计援助12.94亿元,在产业、项目、技术等方面倾情帮扶固原。莆田市与固原市西吉县确立结对帮扶关系以来,先后选派挂职干部11批19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3.15亿元,实施项目324个,建设闽宁示范村15个、扶贫车间46家,扶持了一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援建了西吉工业园区、闽宁希望小学等民心工程,引进了一批企业落地投资……当福建力量汇聚六盘山区,生态环境更美了、脱贫的路子变宽了、群众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了,西海固开始“破壳重生”。
科技支撑:把论文写在固原的大地上
今年秋季,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第18次踏上固原的土地:来看苹果园。
站在山坡上俯瞰彭阳县红河镇苹果示范种植基地,绿色海洋中泛着点点红光。宁夏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前军穿梭在园子里,忙着和客户视频通话。“你看这苹果怎么样,这批啥时候走货?”“后天吧,后天来装。”
以前的红河镇,每到秋天粮食收完后,山上光秃秃、山下土飞扬。短短两年间,红河镇的山脚下、庭院里,苹果种植已达7.2万亩,环境美了,老百姓的口袋也鼓了。在苹果集中种植的红河村,苹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5,六成以上农户从中受益。
“彭阳的苹果种植能有今天的规模,我很欣慰。”回想起曾经推广林果种植的艰难,兰思仁感慨万千。2018年,兰思仁第二次踏上固原的土地。那时的六盘山区经过几十年的生态治理和植树造林,荒山秃岭已变绿水青山。
把树种下去还不够,关键老百姓要富起来。因长期植树造林局限于云杉、油松、樟子松等少数根系发达的树种,固原大量苗木积压。“树卖不出去,老百姓没有收入,大家都很心急。”固原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陈胜远说。
2017年,固原市提出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选准适宜栽种的“一棵树、一枝花、一棵草、一株苗”,分类布局到绿化造林、城市园林、美丽乡村、庭院经济等领域,把大生态与大扶贫、大旅游统筹结合起来,探索山绿与民富双赢。
种什么?怎么种?种出来以后能形成产业吗?不仅干部思想不统一,老百姓心里也没底。
曾亲历福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兰思仁团队跑遍了固原的山川峁梁,经调研论证、对比试验,他们认为“林果产业、林药产业可以在西海固开花结果”。2018年6月,兰思仁应邀为固原市领导干部做“四个一”林草试验示范工程发展辅导报告。两年多来,经过两地专家长期沟通和品种驯化试验,从300多个花果苗木品种中陆续筛选出40个适应性好、经济效益佳的品种,引进企业推广种植。“我们先期布设了39个种植示范点,每个点配3至4人的技术团队进行服务指导。”兰思仁说。
随着试点先行和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逐渐显现,看到效益后,老百姓纷纷加入。
近年来,福建省把“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作为闽宁协作的重点工程,先后安排50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帮助引进企业和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等科研团队提供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科技支撑。随着“四个一”工程逐渐推进,生态增绿与群众增收齐头并进,目前全市林草产业种植面积达222万亩,分区域建设示范点102个,带动9000多个贫困户脱贫增收,户均增收12361元。
“我很自豪的就是把论文写在了固原的大地上,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固原发展尽了一份力。”兰思仁说。
产业对接:架起宁夏物产通往外部的桥梁
10月18日,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锦云,刚在银川忙完闽宁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嘉年华布展,便匆匆赶往福建筹备宁夏六盘山特产馆福州长乐分馆的开业。
2014年,在福建援宁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林锦云在固原市河川乡创办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种植及加工生产油牡丹系列产品,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常年往返于闽宁的林锦云发现,宁夏有很多优质农产品“出不了山”,而福建消费者“想吃却买不到”,“供应端和消费端之间缺少连通的桥梁”。于是林锦云萌生了在福建开设宁夏特产馆的念头。
2019年,第一家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在福州马尾创办,为宁夏的小杂粮、滩羊肉、葡萄酒、枸杞等打开了通往福建市场的大门。如今,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在福建各地已开设10多家分馆。
“我们已销售了价值5000多万元的宁夏农特产品,有38家企业产品入驻特产馆,带动了1万多名贫困户就业。”林锦云说。
24年来,一大批闽商在固原地区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不仅带去“敢拼会赢”的精神,还架起了宁夏物产通往外部市场的桥梁,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为产业扶贫打下根基。
煮洋芋、烤洋芋、洋芋糅糅、炒洋芋丝……在西海固,一颗洋芋能做的花样数不胜数,既当主粮又是蔬菜。如今,昔日的“土疙瘩”却成了带动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位于隆德县闽宁扶贫产业园的宁夏黄土地农业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闽宁协作招商引资企业。自2017年成立以来,建成年产两万吨马铃薯水晶粉丝、方便粉丝及亚麻籽油1000吨的生产线,主要生产水晶粉丝、方便粉丝等系列产品。2019年,公司规模扩大后,每年消耗马铃薯原料约15万吨,带动当地种植马铃薯面积10万余亩,还解决了农民稳产增收的后顾之忧。
随着闽宁协作招商引资的不断推进,一批深加工企业陆续到来,经济效益和脱贫成效明显。
2019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重点项目——宁夏固原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开工建设,计划建成年屠宰加工5万头肉牛的屠宰加工厂、建设年出栏3万头肉牛的育肥场。项目建成后,将有助于推进固原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固原草畜产业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
目前,共有208家福建企业参与到固原脱贫攻坚中来,发展项目涉及服装加工、种植加工、机械制造等,带动当地群众累计就业3.1万人次。福建援建的5个闽宁产业园共落户企业103家,总投资21.41亿元,吸纳贫困人口4000多人,闽宁产业园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
教育帮扶:传授知识,还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距离固原两千多公里的福建省福州市,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的男孩儿母得余,通过在福建省飞毛腿技师学院学习培训后,掌握了新技能,找到了新工作。
母得余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初中毕业的他本打算放弃念书。恰好原福建省飞毛腿高级技工学校原州分校第一届招生,得知招生简章中“在校免费就读,实习就业100%安排”这一培养计划时,母得余填报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成为当年招收的74名学生之一。根据培养计划,在原州分校完成一年的文化和理论学习后,母得余可以到福州市马尾区总校学习技能实操,并到飞毛腿下属工厂顶岗实习。
2019年5月,母得余利用暑期在该工厂实习,拿到5100元的工资后,将4000元寄回老家了。“在福州,我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靠自己的技术领到工资、第一次给父母寄钱……”母得余说,这次走出大山,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体验更精彩的生活。
西海固的大山,曾阻挡了人们奔向外面的路,但这里的孩子却从未放弃梦想。闽宁协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认识新世界的窗。
2020年7月,厦门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期满,离开固原隆德四中前,他们策划、录制了一个MV《大漠与海》。“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这一年的感动和收获,也是对新一届支教团的鼓励和期许。”厦门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领队石浩说。
接过支教接力棒时,正值暑假,第22届支教团和隆德县团委联合实施了“凤凰花”班项目,组织隆德县偏远乡镇的留守学生轮流开展研学体验。
课堂上,他们穿插有趣的案例和故事,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课后,他们发挥专业所长,开展绘画、音乐等活动,尽己所能让孩子们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支教团还为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为他们答疑解惑……
连续20期活动结束后,一张面孔在石浩脑海里定格,“有一天,一个小学生走过来问我们的名字,她说长大了要考到厦门的大学,到那里找我们。”那一刻,石浩明白,他们来到大山不仅只为传授知识,还要为孩子们种下梦想。
20多年来,厦门大学先后选派了22届248名优秀学生赴宁夏支教,帮助许多山区孩子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为家庭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教育帮扶不仅带来了知识,还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深植于山区的沟沟壑壑。”隆德四中校长王志虎说。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高建进)
关键词:福建省帮扶宁夏固原带来深刻变化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