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上海“一网通办”拓展公共服务领域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杜超)近年来,数字化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着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实际应用让上海市民生活更便捷、更高效。
日前,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意见》还提到,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就要以“云网端边安”一体化数据资源服务平台为载体,形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
据了解,2021年是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拓展年”,相关部门将着力推动“一网通办”从政务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推动线下政务服务向公共场所拓展。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介绍,作为“一网通办”移动端的超级应用,“随申办”目前已接入了教育、公安、民政、人社、卫健、医保等50余家市级部门和16个区的1541个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有力支撑着城市数字化转型。
在过去一年里,聚焦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随申办”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专区,实现“看病付费不排队”“绿色沪牌在线领”“出生手续网上办”的办事服务体验。截至2020年9月底,15个“一件事”事项全部按期上线运行,实现平均减环节69%、减时间54%、减材料75%、减跑动71%。截至2020年12月下旬,“15件事”办件总量已超过29万件,其中,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领“一件事”已突破12万,医疗付费“一件事”缴费超过9万笔(信用就医签约用户近14万),医疗费用报销“一件事”办件量也接近2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一网通办”及时推出“随申码”,通过大数据赋能,创新管理服务方式,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撑,并推动“随申码”向本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转变。目前“随申码”已累计使用超20.7亿次,用码人数超过4300万人。
在实际操作办理“一网通办”过程中,面对自助终端机,有市民担心自己在自助扫码办理的同时,会被身后的人拍照盗取个人信息。来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一旁协助市民完成业务的同时,也会进行阻隔,防范身后人看到办事人员的“随申码”。
朱宗尧表示,信息安全是底线也是红线,市大数据中心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工作,不断加强制度、管理、技术三道安全防火墙的建设,采用脱敏、加密等方式对个人信息和数据进行保护,坚持按照职能赋予权限调取相应数据的“最小够用”原则、获得法律职能授权或个人授权才能使用相应数据的“授权使用”原则、公民敏感信息必须先脱敏后使用的“脱敏”原则,才能确保“一网通办”“随申办”里面的信息数据不会发生被盗取、泄露等事件。
此外,《意见》指出,“一网通办”将着力为上海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便利,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适应性改造,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2021年是“一网通办”的拓展年,上海将继续推动“一网通办”从政务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从推动线下政务服务向公共场所拓展,力争把一网通办的边界放宽;从现在的行政服务事项向更多的教育、出行、医疗等服务拓展,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数字化 一网通 数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