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慢步”走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2021年04月13日 13:47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她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自幼患有残疾。但她自立自强,不仅依靠双手摆脱贫困,还不断拓宽贫困户、残疾人增收渠道,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她是卓尼县丰裕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雅萍,“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

张雅萍(右一)在养殖场工作 受访者供图

张雅萍(右一)在养殖场工作 受访者供图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日子”

4月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冷口村,满山坡姹紫嫣红的野毛桃花好似一夜怒放,远远望去如一片朝霞。野桃花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天蒙蒙亮,30岁出头的“藏家女”张雅萍便走出家门,朝羊舍的方向走去。因为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萎缩变形,她走起路来略显艰难,但一路的鸟语花香让她心情不错。

张雅萍走进羊舍,羊儿“咩咩”地叫了起来,纷纷探出头来,等候着喂食。“我走得慢,别人巡羊舍一圈1个小时,我走一圈要2个小时。”张雅萍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走得慢些,她就比其他人早到一会儿,再晚走一会儿。

最近几个月,牛羊肉价格一直不错,张雅萍合作社也迎来了销售高峰期。这天,合作社又卖出去近60只羊。“一只羊能卖2000多元,一天十几万就到手了。”张雅萍笑着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我们的羊圈现在有700多只羊,牛圈里还有100多头牛,这些都是我们合作社的摇钱树。”

村民张才巴是张雅萍的邻居,因患眼疾致家庭贫困,缺乏自信的他从未走出过家门。张雅萍一次次上门拜访,鼓励张才巴到合作社打工,拗不过张雅萍的执着,张才巴勉强点了头。

第一次走出家门,近40多岁的张才巴像婴儿学步般踉跄。张雅萍就每天牵着他的手陪着他一步步熟悉环境,耐心地重复着每样东西的摆放位置。经过日复一日地摸索,现在张才巴每天都能自己打扫圈舍、喂食牛羊。

有了工作的张才巴,心情慢慢变得开朗。去年,他在合作社收入2万余元,再加上3000余元的合作社分红,已经实现了稳定脱贫。“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日子过。”张才巴笑着说。

和张才巴一样,卓尼县有近200户农户因合作社受益。几年间,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务入股、托管寄养等方式,张雅萍的合作社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农户们得到分红近20多万元。

“好日子还在后头”

“有魄力、真攒劲。”村民们纷纷夸赞张雅萍。几年的努力,张雅萍换来的不仅是村民们的信任和佩服,她还先后获得“甘肃省自强模范”“最美甘肃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对于张雅萍而言,这些年最大的收获不仅是脱贫致富,也是这些肯定和荣誉给她带来的勇气和信心。“这是我最需要的。”

之所以如此珍惜每一份肯定,是因为张雅萍的成长过程遭遇了不少误解、质疑甚至嘲讽,很长一段时间,他人的肯定成了“奢侈品”。

在张雅萍很小的时候,她就隐约感觉到自己的人生似乎会更加坎坷。别的小朋友跑跑跳跳已经很远,她却只能在后面一瘸一拐地追赶,实在赶不上,她只能坐在地上气喘吁吁。

因为家庭贫困,张雅萍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最终选择了放弃治疗。

虽然穷,一家人依旧生活得其乐融融。但天有不测风云,2004年的冬天,张雅萍的父亲出了车祸,导致腿部永久性残疾。命运再次让这个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当时流着眼泪告诉我和弟弟妹妹,别看咱们现在这么困难,但是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张雅萍说,“母亲虽然只是一个农村妇女,但她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对我影响深远。”

家庭变故后,张雅萍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卧床的父亲。村里人安慰她说,这就是命。可张雅萍却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变眼前的境遇,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2009年,好学上进的张雅萍在叔叔的资助下自学考上了中专,终于圆了读书梦。

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就业更不容易。起初,四处求职的她成为一名超市仓库管理员,因为货架高,总要爬上爬下,张雅萍的身体无力承受这份工作。“我一直在想,难道我的人生一直要这样下去吗?我该如何改变?”

撕破黑暗 迎来曙光

2015年,看到村里大片大片庄稼地荒着,张雅萍心里一动:这些闲置的土地荒着确实可惜,如果能集中起来干点什么,也许是条路呢!

“当时回家创业我心里是憋着一股劲儿的,前些年在外打工,很多人认为我是残疾人,什么事都干不了,也干不好。”张雅萍说:“村民们认为种地是挣不了钱的,我回来创业既想证明给他们看,也想证明给自己看。”

说干就干,张雅萍与家人沟通后就开始登门拜访给村里人做工作。

“这个女娃娃养活自己都困难,地种不起来,我们找谁要租金去?”这是村民张海林当时的顾虑,很多村民和他一样。张雅萍只能隔三岔五前去拜访,努力说服更多村民,最终她租到了将近300亩地。家里亲戚出面帮她贷了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张雅萍就这样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第一年,张雅萍就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除去本金,她获益6万元。第一桶金让张雅萍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第二年,她继续扩大种植范围,将附近3个村子的闲置土地都租了过来,流转规模达到500亩,收益也翻了一番。村里那些租给她土地的乡亲们,也成了直接受益者。

不相信命运的张雅萍,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曙光。

步履不止就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张雅萍实现了这个小小的目标,但她并不满足于此。“想想自己因为身体残疾的各种遭遇,我就想尽自己所能让更多身边人尤其是残疾人生活得更好一点,不再受穷日子的苦。”张雅萍说。

“家乡在高寒地区,适合牛羊养殖。”她想到了再次扩张规模,尝试养殖合作社。“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种植青稞产生的麦秆,发展养殖业,拉长增收链条。”

“种植青稞的成功,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提升,也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张雅萍相信,她有能力再向前迈一步。

“刚开始我们都觉得她开合作社是个天方夜谭。”村民张海林说。虽然种青稞收效不错,但村里人不相信,这个行动不便的女娃还能搞好养殖业。一时间,闲言冷语又在村里传遍了。对于这些,张雅萍并不太在意。“因为更知道自己要什么了。”

面对家人和村里人的质疑,张雅萍四处借钱,加上贷款,终于筹到20万元“创业基金”。可是,初期因缺乏养殖技术和经验不足,牛病死了好几头。“当时特别沮丧,但我相信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时的张雅萍早已不会轻易被困难压倒。

合作社刚步入正轨,意外再次发生。2017年的一次滑坡,牛舍全部冲塌,造成损失80多万元。这期间,张雅萍得到了很多帮助,但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合作社一位老人拿给她的1万多元。“这1万多元本来是准备给孩子以后上大学交学费的。”那次,还有不少村民倾囊相助。“这份信任,让我更坚定了带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张雅萍激动地说。

截至目前,张雅萍的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劳务入股、收购、托管寄养等方式,发展到占地面积9990平方米。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5户255人,残疾贫困户30户,非贫困户110余户,累计分红达20余万元。

“现在,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了正轨,自己的责任更大了,我最大的梦想是今后能够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张雅萍说。

如今,张雅萍在带动同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不忘时刻给自己充电,她先后参加了创业就业、养殖、计算机等各类培训。

张雅萍说:“我虽然走得比别人慢,但也因此看到了更多更好的风景。我相信只要一直走下去,梦想的彼岸总会到达,而且会有很多人同行。”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张雅萍 合作社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