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要闻
“不可能一把钥匙开所有锁”
——“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2021年度协商座谈会小记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李敏杰)“‘五社联动’怎样才能联动起来?协商治理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如何有效集中?在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如何去抓好落实?”
12月1日,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与中国法学会联合举办的“共话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2021年度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罗宗毅表示,这些都需要党组织的统筹协调推进,需要在法治的规范下有序进行,需要坚持依法办事。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贾宁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等一系列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要求,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从去年开始,民政部通过创新探索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了社会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有效凝聚了社区多方力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通过社区的微协商、微治理,进一步优化协商民主,推进基层协商与基层治理相融合,助力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我们国家城乡基层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在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对于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诉求。比如在农村,一条道路怎么修建?在城市,社区的环境怎么样整治?这些问题与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利益息息相关。”罗宗毅认为,民众对这些问题的现状、症结所在,了解比较多,往往比那些远离实际的官员考虑的更周全。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贾宁摄
“如果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他们办,按照协商民主的方式,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去办,可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罗宗毅表示。
基层协商民主需要民众的广泛、热情参与,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参与度不高,大家对参与的热情不高,尤其在农村,不愿意参与和不知道怎么参与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
罗宗毅表示,“如何唤起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参与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罗宗毅建议,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的方式,帮助民众转变角色,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热情;基层党组织也可以通过制度的设计、流程的优化,在协商民主的议题选定、人员的参与方面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
2021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强调,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贾宁摄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在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赵孟营看来,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已经到社区、行政村了,可是在社区和行政村这个层面,自上而下的动力机制没有起来,结果就是国家说国家的,干部做干部的,社区里面运营是另一套东西。
“现在社区里面最需要关系模式的重建,就是多元治理主体,它的公共权利怎么能够合理分配,这个难题目前还没有解决。”赵孟营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扎根在基层,把基层社区的“根”盘活、扎牢。
赵孟营建议,要从居民中选拔一批扎根在社区居民中的社区治理骨干,“官”从民出,关系才能调整出来;财要归民理,公共财政一定要社区全体居民参与决策、分配、讨论,才能够解决动力机制问题;社区公共事务也要归民理,因为每一个社区、每一个行政村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一把钥匙开所有的锁。
大国治理要在中央、事在四方、根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第一线,防范化解矛盾风险的第一线,解决群众现实需求的第一线,面临一系列党政工作的要事、民生改善的实事和社区治理的难事。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政权的必然选择。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治理 基层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