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建议进一步完善冬奥公共场所多语种标识体系
作者:李明 民进北京中学支部主任 北京中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2022年冬奥会即将在北京召开,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公共场所没有设置多语种标识牌,有的虽然设置了中英文的双语标识牌,但部分表达不太规范,容易造成歧义,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由于译者对外语的理解不到位和使用错误造成的。外语和汉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语法、语义的变化,翻译的人员大多为中国人,本身可能对于国家的文化并不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很难避免使用中式的思维进行语言翻译,由如果直接按照汉语的使用方法翻译可能就会造成漏译、错译等现象。
2. 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失误,工作不够细致,或者没有专业素质强的专家进行把关,从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由于有的职能部门缺乏专业人才,对于社会机构或者第三方机构翻译的内容一知半解,让窗口单位自纠自查,根本发现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虽然部分单位也配备了有英语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但很多工作人员并没有在国外长期生活的经历,对一些英语国家专用表达并不清楚,只是通过字面上的直译,难免造成“中式英语”的现象。
二、 建议:
1. 建议尽快修正标识牌错误,加强对多语种标识牌的设立和管理。
在冬奥会前夕,建议开展一次全市范围内的“找指示牌翻译错误”活动,发动全市大中小学生、教师及海外留学生,共同查找这方面的错误,在活动网站上进行提交,然后通过与高校合作交流,对错译、误译以及漏译等现象加以修改。同时,除了设立中英文双语标识牌以外,多语种标识牌的设立也应提上日程,比如法语、韩语、日语、阿拉伯语等,都应考虑在内。在此基础上,应加大对多语种路牌的审批监管力度,可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多语种标识牌发布制定成统一标准,统一发布、统一标准、统一审批,避免低级错误的发生。
2. 建议提供旅游景区和冬奥场馆的多语种服务。
建议:一方面,在旅游景区网站上应提供多语种介绍,使国际游客在登录著名景区网站的方式,了解更多关于旅游景区的知识,减少其旅程中不必要的旅游困扰,从而帮助他们顺利深入了解景区文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应加大与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发布更多多语种语音导览设备。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契机,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必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满足外籍人士对于多语言服务的需求。随着外籍人员的不断增加,语音导览类设施使用日渐频繁,建议相关部门可直接与生产厂商沟通,进一步提高设备质量,可以使用二维码,让游客通过手机扫码获得优质的多语言服务,从而提高外籍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在冬奥会主要场馆和公共场所,可在完善相关语音导览设施的基础上,搭配多语服务志愿者,积极招募在校大学生以及热心的社会人士,为外籍运动员和游客提供友好的外语服务。
3. 建议借助多媒体和网路以多语种为突破口,宣传冬奥文化。
以悠久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冬奥可以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突破口。在人们流连于历史积淀的景区的同时,饮食文化,如:北京烤鸭、焦圈豆汁等小吃让国外游客流连忘返。建议拍摄一些有关美食方面的多语种宣传片,在旅游平台和短视频平台进行传播,利用视频的方式,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中国冬奥文化。
4. 助力北京冬奥,建议打造多语并存的服务环境。
冬奥会200个国家所使用的官方语言多达 52 种,我们虽不能面面俱到,但也应尽量涵盖俄语、阿拉伯语等主要语言。因此,冬奥会背景下的多语种语言服务建设不应该只开展英语建设,而应是以英语为主体,多语种共存的语言生态环境构建。日语、韩语、法语等其他语种的语言服务建设也应尽早提上议程。建议定期召开多语种旅游翻译服务平台项目专家论证会,助力北京冬奥文化发展。
编辑:郭思岐
关键词:建议 标识 冬奥 文化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