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人物风采
民革榜样人物、三甲医院全科医疗科创建者王以新:
“小”医生与女战士人物名片
王以新,民革党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首席专家、教授,三级医院全科医疗科的创建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吴阶平全科医生奖”“第二届民革榜样人物”“2021年度民革中央提案工作作出贡献先进个人”“2021年度民革北京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如往常。
7:30,王以新推开诊室大门,准备就绪,静静等待病患;8:00,患者们鱼贯而入,王以新不厌其烦地反复观察、询问、诊断、叮嘱;12:30,看着焦急等待的病患,王以新匆匆扒了两口饭,随即又定坐在诊室里;18:00,随着最后一位患者离开,王以新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早上接的一杯水,却还剩了半杯,“没时间喝,也怕喝”,因为去洗手间会耽误看诊的时间。
从医快40年,近15000天,大部分的时间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首席专家王以新都是这样度过。而本职工作之外,她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为公共医疗的发展鼓与呼。如一盏灯,王以新不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也用自己发出的“光”照亮着别人的路。
尽职
“我就是个小小的医生”
立志投身医学,缘自对父母的爱。年少时,王以新看到在新疆支边的父母积劳成疾,备受病痛苦楚,于是她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1982年,从新疆医科大学毕业后,王以新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全科医学方面还相对薄弱,急需相关的医学人才。于是,在学习了解后,王以新又将自己的目标转向全科医学。她积极推动我国的全科医学建设和培训,是我国全科医疗建设和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更是我国三级甲等医院全科医疗科的创建者。
一晃40年,当初那颗为父母学医的“小爱”种子,已逐渐长成能为他人遮阴避雨的“大爱”之树。
“有一个病人,我印象特别深刻,是一个40岁上下的中年妇女。”王以新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个病人的样子。“穿着工作服,脸色很不好,一双手也粗糙。”在病人进来的那一刻,王以新的观察就开始了,这是作为医生的本能,也是医生“望闻问切”重要的一环。病人步子很慢,橘黄色的工作服在素净的诊室里格外显眼,这表示着她是一位环卫工人,而且可能还是在工作中过来的。“她第一次看专家号,看起来特别紧张,神色很严肃。”王以新回忆道。
“您最近工作辛苦吗?”为了缓解病人紧张的情绪,等病人一落座,王以新先唠起了家常。“虽然我们只简短交流了三两句话,但病人的紧张情绪明显缓和多了。”随后,王以新细细触诊,耐心询问,并结合她的经济条件,给她做出了最恰当的诊疗建议。
后来几次复诊,这位病人的脸色越来越好,跟王以新聊得也越来越多。最后,她拉着王以新的手,感激地说道:“我真的很感谢您,这么知名的大夫,对我这样的环卫工人,也这么热情,处处为我着想。”这一番话,让王以新也备受感动,她没想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竟然对患者有这么深的影响。
“面对病人我都是一视同仁。其实,我就是一个平凡的‘小’医生,但我会用我的专业和赤诚为患者做到我所有能做的,保证问心无愧。”
正是这种“问心无愧”,让很多患者都成了王以新的“粉丝”。“很多患者来的时候都说是我的‘粉丝’,说他们因为信任我,专程来找我,而我跟一些患者也像朋友一样了。”王以新笑着说道。
这种正向的反馈,令王以新很受鼓舞,虽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心里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也不断累积,进而变成新的能量。在看诊过那位环卫工人后,王以新开始悄悄通过公益平台,每月捐款,以帮助环卫工人群体。
尽责
是医生,也是战士
“非典防治我申请去第一线。”“新冠肺炎硬仗在即,我申请去武汉。”2003年,非典暴发,王以新冲锋在前;17年后,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王以新也毫不退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王以新虽然第一时间报名上前线,但领导出于多方考虑还是把她留在了北京,让她负责医院院管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工作。“因为我有非典防控经验,所以这里需要我带好队伍,稳定‘军心’,传授经验。”没有去成前线虽然遗憾,但王以新认为社区疫情防控也同样重要。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这样的信念下,王以新一直从未脱离自己的工作岗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王以新和同行的医务人员穿着薄薄的防护服在风雪之中瑟瑟发抖,偶尔靠着相关组织捐赠的暖宝宝取暖。在这样的条件下,她带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百余名医务人员连续奋战70多天,每天超过12个小时,甚至在大年三十仍坚守在防控一线。而这,已经是她第13个没有和家人团聚的除夕夜。
“到了夏天,又是另一个极端了。”王以新苦笑着说。夏天防护服闷热难忍,王以新汗流如雨,但却根本没时间,也没条件擦汗。那一次“出征”,王以新带领医务人员完成区域集中采样累计6万多人次。
长期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王以新病倒了,她患上了“耳石症”。“头晕目眩,整天昏昏沉沉的,站着也晕,坐着也晕。”王以新明白,她的病因主要是缺觉,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连续12天没有好好睡觉了。“没办法,工作需要我,我心里也有那个劲,感觉都不知道困了。”
大概有半个月,王以新都是这样的状态,但她还是坚持每天上班,没有休一天假。“我不能倒下啊,队伍还需要我,上传下达不能落下,而且我在那里他们才觉得吃了一颗定心丸,工作更有条理。”
后来,相关领导得知此事前来慰问,送来防护用品,王以新反而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是医生,也是战士,哪里需要我,我肯定义不容辞。”正是在她的坚守下,辖区内17万人口高风险人群筛查、隔离和流调的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我觉得我合格了。”王以新感叹道。
尽心
持续为社会发光发热
加入民革36年,王以新始终坚守自己作为民革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1987年,王以新决定暂时离开自己七个月大的孩子,参加由中共中央统战部、民革中央组织的贵州毕节扶贫送医送药义诊支边活动,成为了民革中央赴贵州纳雍支边扶贫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对一位刚当上母亲的人而言,一个月的分离带来的思念与愧疚,王以新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但王以新从未后悔。
当时的贵州山区,群山连绵,满山翠色,不过,秀丽的风景之下是医疗设备匮乏,医学常识缺乏的现实。“当时真的太穷了,太需要我们做点什么了。”于是,一到当地,王以新和同事们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工作。王以新回忆,山区海拔高,地势崎岖,有时早上天还未亮,她们就打着手电筒艰难地走在山路上,挨家挨户进行义诊,给他们做医学科普。
回来后,王以新也没有和当地“断线”,她积极组织人员将各自单位的医疗耗材回收后支援到贵州山村,助力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
不仅如此,这种心系基层、送医下乡的习惯也延续至今。甘肃裕固族村落送医送药及义诊活动、贫困山区助学活动、健康知识大讲堂活动、义务献血……只要是能力范围内的,王以新从不落下。
在担任民革中央委员、民革中央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期间,王以新也从自己的专业和思考出发,持续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建言。《关于规范急诊急救站的建议提案》《关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建议提案》《关于加强医联体工作提案》《关于加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建议提案》……一份份提案沉甸甸。
王以新朴实、诚恳的作风也感染着身边的人。“前两天,有个研究生见我的时候,兴高采烈地跟我说她填了一个卡,在我追问之下,她告诉我她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学生告诉王以新,因为常常看到老师做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她受了鼓舞,深思熟虑之后也决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真的很感动,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能有这样无私的想法。同时,我也觉得我更应该做好我自己的工作,把这种正能量持续传递下去。”
第二届民革榜样人物、民革全国优秀党员、民革全国基层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提案奖、优秀志愿者……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奖项王以新拿了不少。成绩卓著,荣誉满满,但王以新始终保持着谦逊。“做好百姓的健康‘守门人’,这是我终身的理念和计划。我现在正在做,未来我也会继续做,一如既往,全力以赴。”王以新目光如炬,语气坚定。(邱凌 刚罡)
编辑:朱建华
关键词:,王 医生 医疗 全科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