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从“三同”看乡土中国

2022年01月29日 09:52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月29日电 作者:修菁

转眼离开厦格村,马上就至三年。时常拿起手机翻看那个时候的照片和影像,看到那里的乡亲、孩子们的笑脸,依然对他们十分记挂;看到第一书记的身影,心底再次升腾对他们的敬意。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而中国有8亿人生活在那里,作为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人,需要我们去读懂生活在这里的他们的所思所想,需要我们的心与他们建立真挚的情感联结,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眼中有人民,笔下有百姓,我们的报道才可能为党和政府提供社情民意,成为推动相关政策出台的参谋助手。

“三同”活动让我们有机会真正沉浸到乡土中国,有机会去深度观察中国最末梢治国理政细胞的日常运转,去了解在那里工作的党员先锋队如何工作,在那里生活的百姓的素朴愿景。只有了解了这一切,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广袤的乡土能发生如此举世瞩目、令世界惊叹的变化。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两张面孔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孟庆英书记是其中之一。工作中面临如何顾“大家”与平衡“小家”时,我时常会想起孟书记的话。“作为急诊科医生,做第一书记我未必擅长,但是医院需要有人去,作为党员,我就要去。别的我不会,可以慢慢学,但我会搞卫生,我可以带着村民先把村里的卫生搞好!”在她看来,一个村子的村容村貌,也反映了一个村子的精气神儿。深度贫困村,村集体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为了帮村民提升收入,孟书记带着村民养的猪,到此前工作的医院门口卖,当她的同事看到她亲自上手,如“庖丁解牛”一般分割猪肉,十分惊讶:“老孟,你怎么成了屠夫!”

只有用双眼去“看见”这些鲜活的场景,才更入心入脑,才触发了我们作为新闻人身上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我们要去讲述这些工作在基层的优秀共产党员群体,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故事。我们要让更多的受众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各自小而不小的工作岗位上,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同”面孔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的,还有一位,他叫兰茂标,一个50多岁的厦格村村民。小学五年级文化的他,有着和普通村民不一样的致富逻辑。

“政府让干的事,跟着干,就没错。”当贵州省政协给厦格村种植油茶树的扶贫项目,很多村民踟蹰犹豫,当知道种三年后才能有收益时,兰茂标没多犹豫,就当了吃螃蟹的人。在他看来,政府让百姓种油茶树,其实是个长远的营生,“等我们老了,不能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看着树,就有得钱赚!”听到他的这番心里话,让我想起初到厦格村,第一书记田自文的一句话,“我们给农民扶贫项目,当他们一时不买账、不积极或有部分人又特别积极时,我们要耐心去听听农民兄弟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得知兰茂标是村党支部新发展的党员时,我很想知道,党组织在一个传统农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他给我的回答是,“当初让我入党,我不太知道。现在我清楚了,作为共产党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看,一个基层新党员给我一个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上了生动的一课。

相信政府,肯干,不短视,有行动力,我在兰茂标身上,分明看出了这位农民兄弟身上具有的,优秀人生所需要的很多标签。这也是“三同”活动带给我的,读懂农民的全新视角。

乡村振兴要靠谁?在参加“三同”活动前,我曾做过多个和乡村振兴有关的报道,也在向各方求解。参加“三同“活动后,我对这一问题也有了新解: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从那片乡土生长出来的“兰茂标”们。他们需要我们去尊重,去看见,他们是深藏在中国广袤乡土中土生土长的蓬勃力量。

我们的国家,正是由孟庆英、兰茂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由他们去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拥有愿意不计个人得失,

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有总激励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人,有不轻言放弃的人,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实现。

“三同”十天,我们爬了山里十八弯,我们的脚、眼、脑、心、胃,都注入了乡土味。我想,这种味道会成为持续滋养我们的党性养料,它支持我们向前走得更坚定,笔下的家国,更接地气。正所谓,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我深爱她。

(注:作者于2019年4月前往贵州黎平县开展活动)

编辑:李京

关键词:中国 三同 乡土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