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贾元昌)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普及,智慧养老模式正成为未来养老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方向, 尤其是居家社区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智慧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但目前我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业进入门槛低,市场参与者鱼龙混杂,养老行业专业化、精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表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还有教大空间待挖掘。
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养老服务如何更“智慧”?袁亚非建议,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优质养老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在袁亚非看来,养老大数据建设是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套完善的养老大数据应是民政、公安、医疗、保险等多部门的数据集合。而当前居家社区养老基本是政府招标采购、企业自主运营,然后由中标的养老企业根据各地政府的不同要求和企业自身运营管理的需要来建设数据和信息平台,如果项目期限结束,政府重新招标采购其他养老企业提供的服务,养老数据的搜集和建设可能又是另一套标准。“数据的不统一既会导致系统重复建设、信息共享不畅、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也给数据的采集、应用、监管等带来不便。”袁亚非说。
袁亚非首先建议,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养老大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搭建规范化的养老服务大数据平台。“同时,统筹协调民政、公安、街道、社区、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各方跨部门信息整合,加快养老大数据建设步伐。”
袁亚非还建议,要加强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智慧养老的设备配置标准和产品功能、参数、资质及硬件种类搭配等要求,应根据老人健康状况、居住条件、养老需求和购买标准等不同情况,分类精准制定规范、动态调整。
“逐步推行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目录,针对不同情况的老人、家庭和社区的实际需要,分类制定不同的服务套餐标准,尤其要细化、强化核心养老服务项目,引导社会养老服务组织真正提升专业化养老服务能力。”袁亚非说。
宏观上加强智慧养老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相关企业如何主动承担责任?袁亚非建议,要积极推进智慧养老监管的标准化建设,对养老服务企业的服务实行全程录音、GPS轨迹跟踪、异常工单自动识别、助老员人脸识别等,并通过不定期抽查平台信息、服务对象回访等方式,实现政府动态监督职能,督促养老服务企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形成行业良性竞争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