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虎山委员:科研管理亟需从资金约束向提供服务改变

2022年03月07日 15:16 | 作者:马嘉悦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马嘉悦)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对科研管理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经费管理改革,成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面存在与科研本身脱节的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敖虎山十分关注科研管理的情况。

敖虎山观察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科研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政策的解读较为简单,缺乏细化指南。二是只注重财务评审结果,较少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三是项目放出去就不再过问,未能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更多服务。四是临床医务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

由此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难、项目验收难、科技创新缓慢,不利于高效使用科研经费和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比如某地科技主管部门在疫情期间委托某科技公司研发国产ECMO设备,实施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路线进行调整,并给出了专业的情况说明。但科技主管部门验收时只听取财务专家关于经费使用的意见,不听取项目承担单位的专业说明,给出验收不合格。而当地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规定中的‘项目负责人有自主选择和变更技术路线的权利’‘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经费享有自主权,不受预算比例限制’‘要注重评价科技成果的多元价值’等政策规定未很好落实。”敖虎山说。

为在科技主管部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敖虎山提出5项建议:

一是用好国家政策。科技主管部门要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用工匠精神研读并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

二是要提高科技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加强对分管领域专业的学习与掌握。

三是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了解项目实施进度和存在的困难,将仅看资金约束,转变为项目承担单位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鼓励科技创新。摒弃单纯以经费使用进度来衡量项目成败的做法,建立科学的成果认定考核方法,包括投入的技术、人员等、实际需求的变化、对标准规范的重新诠释与研究、国际比较等。

五是要鼓励临床医务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建立激励机制,让大量经验丰富临床医务人员愿意并有条件从事科技创新,研发更多有利于群众健康的药品、设备和技术。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