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进一步提升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能力建设>会议新闻

双周·微观

家国情怀从哪里来?

2022年05月14日 10:07 | 作者:韩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14日电(记者 韩雪)5月13日,全国政协围绕“进一步提升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能力建设”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

在11位委员发言结束后,魏英杰委员的举手示意被主持人注意到,他提了一个距离会议主题似乎有些远的问题——

“关于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方面,是否运用新媒体讲述各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国家在体育领域和太空领域的发展盛况,强化青少年对党的领导力的认同,牢固树立青少年的家国意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意味深远的提问,让人不由开始思索: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从哪里来?

成长在内地的大多数孩童,如你我一样,从牙牙学语开始,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从“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当中接受中国式的启蒙教育;通过阖家团聚、围炉共话,从大家庭的长幼有序、友爱谦让中形成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都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但爱家、爱国的观念并不是自然天成的,血脉只是最基本的因子,要想建造精神家园、形成文化认同,离不开熏陶、教育和引导。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张明敏的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我的中国心》最刺痛人心的莫过于祖国已多年未亲近,不亲不近,如何谈爱?

今年是香港回归25周年,此时商议爱国爱港爱澳话题,更见里程碑意义。游子归家后,如何爱家?唯有多多亲近。

中国家大院大,行走在西部,才能感受什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与寂寥;壶口瀑布飞溅在眼前,才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与不屈;见过杨柳依依、月挂梢头的江南岸,才懂得“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清雅与闲逸……

中国山山水水的壮美,历史文化的丰足,会渐渐沁入眼耳口心脾,让流淌着中国血的香港人、澳门人在内的所有中国人,从内心认同祖国、回归祖国。

除了历史、文化,当然还有中国人,可亲可敬的人民。

中国人含蓄低调,爱的方式,总是默默给予,无私奉献,为家为国,从来如此。也因此,如航天员、奥运冠军这样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典范们,在港澳地区尤其受追捧。这几年,国家在香港和澳门开展的青少年交流活动,涉及体育、航天科技方面开展的效果尤其好。“我们曾经组织航天员去香港澳门开展交流,哪怕形势比较传统,就是报告会,在当地也非常受欢迎。”会场内,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以这样的事实回应着魏英杰委员的提问。

会场的大屏幕上,容纳了身处香港、澳门以及内地的十几位全国政协委员和部委负责人,大家受疫情影响无法共聚一堂,但可以共处一屏、网上相见,协商着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能力建设的话题。

正如,罗湖口岸、横琴口岸应该成为跨越两制、连通一国的通道,让越来越多生活在香港、澳门的中国人,能够乐于往返两岸,融入内地的山山水水、一花一木之中,领略祖国之美,母亲之爱。

因为,能力建设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思想意识里的爱,唯有爱得真、爱得深,才会主动提升、积极建设。

想起曾经有人问杨绛:“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机会离开大陆,为什么没有离开?”

杨绛很严肃地回答:“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