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 (记者 贾元昌 李晨阳 宋宝刚)提起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族文化宫党委委员、副主任们发延,始终绕不开一个词——少数民族。他是阿昌族同胞;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如愿来京读书;所学专业是民族学;1988年毕业至今一直从事少数民族文博事业;他还是少数民族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工作在民族文化宫……
“我30多年来,都在干一件事,就是民族文博事业。作为我国民族文博事业发展和繁荣的见证者,我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们发延委员说,民族文博事业,具体来讲包括民族文物的征集、收藏、展览、研究、管理和宣传教育,这些方面的工作们发延都曾参与。
而他讲得最多的是早年间从事的民族文物征集工作。“30年前我们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便捷,去民族地区征集文物,翻山越岭是家常便饭,有时还需要骑马。”们发延头部右侧的一块伤疤,就是他征集文物时的一次翻车事故所致,类似的交通事故,他记忆中至少有三次。
们发延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调研征集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工作,既是文物工作,也是民族工作。”们发延说,“做民族工作,不与少数民族同胞推心置腹,不与他们交朋友,是做不好的;做民族调查研究,怕危险,不敢深入当地,是做不好的。”尽管一年当中有小半年在外面,风餐露宿,条件艰苦,但当征集到所需的文物时,当和少数民族同胞打成一片时,当把国家的文物政策告诉少数民族同胞,他们深明大义拿出文物支持工作时,们发延的喜悦无法用语言形容。
工作中有热闹的场景,也有冷清的时刻。们发延提及,相比文物征集,文物的分类、收藏和保护工作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下寂寞的他,几年间独立完成了20余个民族的馆藏文物编目建档和分类工作。13个文物库的藏品,每一件他都如数家珍。
而最考验创意的是策划展览工作。们发延先后负责、参与、组织过370多个展览。“这些展览,受到各界高度重视,社会效益显著,为我国民族政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们发延当选国家民委文化名家。
提到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们发延告诉记者,是他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期间参与推动建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我国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很快,但是这些博物馆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沟通渠道。成立这个专委会,也是几代民族文博人的夙愿,对于联络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作用很大。会员数已经由2006年成立之初的20多家变成现在的170多家。”们发延说。
今年首次担任政协委员的们发延,虽是政协“新人”,但对政协并不陌生。在他眼中,政协是一个人才荟萃、凝聚共识的好平台。“我要充分借助政协这个平台,把大家的共识凝聚到民族文博事业的发展上来,凝聚到讲好民族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上来。”
在准备提案时,们发延委员特别关注了各地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时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让这些主题展馆发挥更好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总监制:李木元 汪俞佳
视频监制:宋宝刚 韩月
记者:李晨阳 贾元昌
摄像:宋宝刚
后期:信鑫
设计:魏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