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抗汛救灾进行时
精准驰援,协力构筑受灾群众“生命补给线”
人民政协网北京8月23日电(记者 袁世鼎 通讯员 李玉国 付仁帅)“受困群众最需要什么,政协委员就赶紧支援什么”,靶向发力、精准驰援,是灾后两周“同心抗洪”行动的主流也是最大亮点。
据不完全统计,自8月2日-15日两周时间,广大委员充分发挥朋友圈大、联系面广的优势,采购、联系、输送一大批亟需紧缺物资发往镇街一线。其中,捐赠救灾资金1155.55万元,捐赠基本生活物资38815件、防汛应急物资5744件、卫生消杀物资6244件......
如果不了解门头沟的地理、地形、地貌,单从以上数据,很难体会这一件雨披、一口热饭最终抵达群众手里,所历经的“险”、所承受的“颠”以及所运输的“辗转”。
门头沟西高东低、宽山窄路、沟谷落差大,全域空间不是“山区环抱城区”的包围结构,而是城区、山区东西分列,山高城低、城小山大、雀首屏身的“孔雀开屏”结构。处在“孔雀之眼”位置的门城地区,巴掌大小,居住着全区大多数人口。洪水来袭,此地受到山区来水猛烈冲击,很多汽车冲入河道、部分城区遭遇洪水漫灌,但总体上看,城市韧性还是比较强,经受住了考验。但是,就广大山区而言,由于进山道路呈鱼刺状分布、缺乏微循环,又与行洪河道“依偎纠缠”,待极端雨量汇聚,洪水携裹砂石左奔右突,掏空路基、冲垮路面,再加上山体塌方、断电断网,就造成大批镇村失联、命运孤悬。
打通“交通线”+构筑“补给线”,就等于架起了“生命线”。
暴雨之下地质复杂,极易引发次生灾害,打通“交通线”只能由专业救援力量“开凿推进”。所以,委员“同心抗洪”的重心全部落在构筑“补给线”上。
因为灾后施救存在“黄金救援期”,生命需要补给,所以“驰援”;因为驰援之难,所以需要“精准”。
为做到精准驰援,区政协组建“委员物资捐助工作专班”,时刻关注区“防汛抢险救灾信息发布”动态,紧盯交通、通讯等山区抢险救援“生命通道”打通情况,坚持山区镇街打通一个、复联一个、对接一个,并同步梳理出一份定向援助清单,将该区域救灾紧缺物资和生活亟需物品向全体委员发布,引导委员靶向发力、有的放矢开展援助。同时,依托委员联络微信大群,配套建立救灾资讯每日悦读、捐助情况每日发布机制,将区委工作要求、委员捐助情况及时推送给大家,在凝聚好委员思想共识基础上,引导委员参与援助、比学赶超。
就是在这样的平台机制引导之下,一幕幕精准驰援的故事接续上演,很多让人印象深刻:
——“一个再一个”的递进驰援。处在“鱼刺脊梁骨”位置、沿线分布多个镇村的109国道,贯穿门头沟全境,从西六环军庄桥到市界段共96.85公里, 受山洪、落石冲击,全线撕裂。抢通109、打通失联镇村,只能从“鱼嘴”处的门城或绕个大弯从“鱼尾巴”处的河北涿鹿“双向凿进”。时间紧迫,打通一个,就要赶紧支援一个。区政协常委、特邀界委员、区新联会会长俞陈锋,紧盯政协发布的镇街需求清单,每复联一个镇,他就组织捐赠一批紧急救援物资,“一个再一个”,一直覆盖山区各镇,真正做到了递进驰援。
——“一手牵一手”的接力驰援。山区通道打通后,有的深山镇在门城设立联系点,用于接收、暂储援助物资,再由镇组织有涉水经验的车辆往山区运送。另外,镇与镇之间也有很多物资需要调配。由于路险难走、车辆较少,很多援助物资一时供应不上。文体界委员李悦、特邀界委员韩增勇、民进农工党界委员康荣臻、民盟民建界委员范同春等委员获悉情况后,不但自己捐款捐物,还主动出车出人、甘当快递、自驾前往。这就出现了部分委员将物品捐赠到接收点,又有其他委员开车将物资运送到目的地,委员连线、接力支援的场面。妇联界委员何建红、文体界委员宋旭,在潭柘寺镇设有“何建红宋旭委员工作室”,这是区政协推动委员联系群众所设立的基层站点。何建红、宋旭以工作室为站点,平时开展宣传政策、反映民情、参与基层协商、服务群众等工作。灾情发生以后,“委员工作室”即刻变身“物资转运站”,很多委员捐助物资都是通过他们的步步接力,送达受灾群众手中。
——“一波又一波”的轮番驰援。不同镇村水毁程度不一且打通存在时间差,“新复联的”和“已复联的”在紧缺物资需求上存在差异。所以,区政协常委、民族宗教界委员云涛,区政协常委、科技经济界委员王韶生,工会界委员王威,科技经济界委员张军宁,文体界委员光善红,妇联界委员安雪,工商联界委员张志远,团委青联界委员徐帅等近30名委员在捐助一轮生存物资(水、食品等)、抢险物资(铁锹、应急电灯等)之后,又根据最新需求再次捐赠一批生活物资(蚊香、女性用品等)、消杀物资(84消毒液、喷雾消毒枪等),有一个二次驰援、三次驰援的过程。文体界委员马士龙、李悦,积极发动“朋友圈”力量,分别牵线联系了“北京冠军之家公益基金会”和海淀区政协委员徐磊来门头沟开展援助,向受灾群众输送一轮又一轮物资。
还有很多故事让人动容:无党派界委员李爱民,每天组织一二十人的队伍到村居开展义务消杀;农业界委员陈庆,昼夜不停带领突击队奋战在打通镇村“生命线”上;团委青联界委员董宇,不但将自身企业园区作为救援部队大本营,还出动机械车辆参与河道落水汽车打捞工作;农业界委员王新玲,洪水刚退,就穿上胶鞋、扛起铁锹,到社区、到主干道,一锹一锹地铲淤泥、清垃圾,任凭汗水打湿发缕、浸透衣背......
救灾工作不结束、群众生活没恢复,委员驰援的脚步就不停步。有人不仅要问:到底为什么,能让委员如此慷慨、无私捐助?到底是什么,能让委员如此牵挂、忘我奔赴?到底是哪一种魔力,能让委员如此不惧、奋身不顾?
人民政协为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政协委员来自人民,是“人民的委员”。这就是根本答案。
作为门头沟人民的“委员”,还有更为详细的解答:
——是老区的传承。门头沟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激荡人心,流传下来的战天斗地不服输的“精气神”影响了门头沟几代人。区政协每年开展清明祭英烈仪式、红色主题活动,就是引领委员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以团结奋斗的姿态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心里埋着“斗争故事”,危机时刻就能展现“斗争气质”,面对自然灾害能够做到临危不惧,也能做到守望相助。
——是新时代的激励。这些年门头沟摒弃“煤炭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通过多年努力一举拿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天然氧吧”等一批“国字号”招牌,打开了日新月异发展新局面。新时代的“蝶变”过程、发展成就、进取精神,激励着、凝聚着包括委员在内的每一个门头沟人。面对洪水侵袭,这种精神就转化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
——是委员的家国情怀。这几年,区政协委员关注山区农村进步、农业升级、农民致富,围绕乡村振兴、文旅产业、民宿发展,深入开展视察、考察、调研、协商,为扮靓山区百姓的“美丽老家”、打造首都市民的“梦里老家”积极出谋划策、献智出力。一座座新房盖起来、一种种清洁能源用起来、一个个村落靓丽起来,都会让委员们莫感欣慰。这里面有他们多年的呼吁,也有辛劳的付出,委员的心和百姓的家连在了一起。面对洪水冲破家园,委员们的大局意识、家国情怀、为他人着想的担当就被强力激发出来,激励他们勇敢站出来,携手受灾群众抚平伤痛、一道共建美丽家园。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