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委员故事>委员故事
【我的履职故事】
张银良:为残疾人托起稳稳的幸福人民政协网10月24日电(记者 王有强 靳燕 通讯员 张峰 车灵艳)“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一度是众多重度残疾人贫困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
10月16日,在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和兴乡重度残疾人中心,记者见到了瘫痪在床的赵月美,还有她的爱人贾明坤。5年多来,贾明坤不仅把爱人照料得妥妥帖帖,每月还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在这里,入住的残疾人和家属不仅吃饭不愁,残疾人还能在专业人员的陪护下进行康复训练。“从瘫痪在床到现在能够部分生活自理,这真是一个奇迹!”赵月美和贾明坤边说边比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驻马店市,像赵月美这样的残疾人有60.5万名,其中持证的重度残疾人达13.2万,需要日间照料、机构托养的重度残疾人有1.04万人。
“这些人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大都生活得比较拮据。他们咋脱贫,一度是困扰我们的‘老大难’。”为此,河南省政协委员、时任驻马店市残联理事长张银良拖着因小儿麻痹而残疾的腿走遍了全市的沟沟坎坎,走进了20多万残疾人家中,看望了30多万残疾人,摸索重残家庭的“脱贫致富经”。
到基层一线考察调研结束后,面对“这些重残家庭大都是各自在家分散供养,占用劳力不说,家里还没有经济来源”的现状,张银良一连思考了好多天。
“分散供养既然行不通,下一步怎么走?”在一次会议上,张银良直接抛出了问题。一开始,由于没人接话,场面一度尴尬。张银良随即换个角度发问:“能否考虑把重残家庭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呢?”这时候,有人接话了,“解放出来是好,可是谁来照顾残疾人?”见到有人响应了,张银良积极回应:“可以像基层的养老院一样,把他们集中起来供养啊!”随即,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畅想着集中供养的种种益处,现场气氛热烈起来。
面对“集中供养”这个新生事物,他们选择试点先行。试点怎么选?重残家庭最多的上蔡县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上蔡能做好的话,其他地方自然也能做好。”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上蔡县在3个乡镇试点重度残疾人集中供养。“既改善了入住人员的生活条件,也解决了贫困家庭的就业扶持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张银良说,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后,自然而然就在全市推广开来。
目前,驻马店全市已建成115个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循环入住残疾人9000多人,成功解决了农村残疾人照护和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问题。而驻马店“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的成功经验也被中国残联誉为“驻马店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和《破解因残致贫的中国方案》一书。
作为省政协委员,张银良先后提交《加大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困难群众的保障力度》《持续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关于持续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等提案,围绕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问题和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提出解决“一老一小”的建议。
针对河南省残疾人口基数大、数量多,现有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不足的问题,张银良建议:制定河南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实施细则,打造建设标准化、服务优质化、管理规范化、保障多元化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模式,实现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规范运营、重度残疾人托养模式持续健康发展。
张银良还特别关注学前融合教育,即让有生理缺陷而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能和健全儿童一起接受学龄前教育。《“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张银良告诉记者,以驻马店市为例,目前已为8000余名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康复教育和学前融合教育。“但是学前融合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不够,国家统一标准的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教材缺乏,学前融合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张银良说。他建议,加大对学前融合教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只有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得到成长与提高,特殊儿童才会得到最直接的益处。
9月20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张银良当选为中国残联副主席。谈起残疾人事业,他依然满怀热忱——
“助残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一直在路上。”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