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行业
“活水”灌“三农”,“农户秒贷”服务底层逻辑是什么?
人民政协网3月27日电 3月19日,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大数据发展中心)与网商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起“农户秒贷”服务。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双方将发挥在技术、数据、业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农业相关数据应用于金融风控,与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结合,为
小农户是“农户秒贷”的主要受益者。在全世界范围,小农户可简单定义为经营规模小于两公顷的农户,按照中国的“亩”来说就是30亩地。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中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
据了解,除覆盖广和普惠外,农户秒贷项目还将提升农户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网商银行调研显示,66%的农户因此首次获得手机贷款,抹去了“鞋底成本”。贷款额度与使用周期也更为灵活。获得服务的农户平均借款仅5000多元。在银行网点不营业的夜间,也有大量的农户通过
由于水果、蔬菜、水稻、大麦等作物生长周期不同,农户的贷款周期平均从80天到140天。他们贷款主要购买种苗、化肥、农药、大棚覆膜等,或者丰收旺季支付雇员的工资。此外,网商银行调研显示,随着农村电商兴起,直播卖货成为许多人的“新农活”,不少农户用贷款购买直播设备,备战双11、618等大促。通常而言,他们会在作物丰收或者电商销售回款后还上贷款,77%以上的人支付的利息不足100元。
金融活水流入田间地头,农民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48岁的钱库房在陕西兴平的农村种了10余亩的油菜、香菜和菠菜。三伏天是他最繁忙的季节,蔬菜价格高销路好。“伏天菜”抢种抢收抢上市,买种子、化肥、塑料薄膜的资金周转也要快。
“三伏天下来能收
在数字金融的支持下,钱库房从“伏天菜”里刨出火热的生活。还有人则为农村产业注入新活力。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盛产山楂,李东旭靠着家乡的供应链,在广东卖了7年的冰糖葫芦,此后承包土地种起了水果。李东旭发现,当地农民不懂经营,水果品质好但销路差。2023年,他通过互联网联系到了2家电商服务机构,把家乡的桃子、山楂搬进了直播间,还因此成为百果园的供应商。
一根网线牵出村里的致富路。李东旭的生意好起来,卖自家水果,也收购村民的水果。“发果农工资,收水果,遇上天气灾害时周转应急,我都用
还有一些人,则让家乡的土地上新“新物种”。河南平顶山李朝阳刚刚经历了一个繁忙的旺季。几年前,在建筑工地务工的他回家乡承包了30亩地种水果。李朝阳脑子活,另辟蹊径种植日本引进的新品种白草莓,成为“国际高端水果中国化”背后的新农人。
除了水果供货超市,春节期间,他的农场还发展旅游,提供采摘体验,李朝阳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我打算再扩大20~30亩地,种阳光葡萄。这些水果品种好,要用进口化肥,一包要1000元。而建大棚、买果苗、雇工人也需要用钱。网商银行就成了我的种地‘合伙人’。乡亲们能在家门口安居乐业,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李朝阳这样说。
农户能够“秒贷”,更得益于科技的助力。
“农户金融服务难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农业生产风险高、涉农信贷政策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等,都是影响银行服务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是对农户的信贷风险,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主任韩旭表示。
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承担着农业农村数据汇集管理、综合分析和整合应用的职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而定位服务
“天上的卫星与地上的农业数据,能为农村金融带来新的火花。”网商银行
为破解这一难题,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和网商银行,一起为这些数据搭建了一个“智能保险箱”。
用户的数据将受到两重保护:第一层是线下机房坚固的外层,相当于真实的保险柜。第二层则是隐私计算。它利用密码学技术,将数据和计算过程同时加密,保障原始数据不泄露的情况下,可以被分析和使用。
在“保险箱内”,双方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信贷决策支持、乡村产业精准描绘、农户信用评级等关键环节的重要作用,与网商银行大山雀卫星遥感风控系统结合,为
另据了解,大数据发展中心和网商银行还将展开一系列的合作:探索挖掘大数据资源在农业产业监测、乡村发展评估、农民生活评价等领域的价值,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在农业供应链金融、养殖类农户经营状况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探索面向金融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实时接口开发,为金融市场提供更为高效的大数据服务能力,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崔吕萍)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