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行业
以创新促活化 以传承见未来
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围绕东西方古建筑保护传承,业界人士这样说!人民政协网5月20日电 2024年5月18日,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以传承见未来2024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分别在中国北京和泰国曼谷同步举办。此次活动以“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主题,旨在通过教育和研究的力量,推动中国古建文物的保护、活化利用,以及中泰青少年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穿越时光,照见未来。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同时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本次文化交流活动围绕中国古建筑这一文化载体,通过主题论坛、圆桌对话、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果与贡献。
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陶光雄表示,期待与更多机构和人士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将继续致力于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致辞中,华彬集团执行总裁严丹骅表示,文化的力量在于传承与创新。“我们搭建的不仅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让多元文明在交流中绽放光彩、在融合中共生、共荣的舞台。华彬东盟历经4年建设完成,是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团队,我们借鉴学习集团其他板块的优点,借助东盟的特质融合东西方文化。未来,华彬集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中泰两国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上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严丹骅这样说。
北京古建博物馆馆长薛俭表示,保护古建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通过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合理利用古建筑资源,实现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一座古建筑就是一本教科书,让人们去阅读她历经千百年沧海变桑田;一座古建筑就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们去欣赏她凝聚着东西方的乃至全世界的艺术珍宝;这些前人留下的古建筑为我们赋予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一定要把多彩的生活传承给我们的后人,这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使命。”薛俭称。
在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 文明或文化的交流互鉴是动态多向的,作为文明中的每个群体,每个人都可以在这种交流互鉴中发挥作用。“今天的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互鉴,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让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和平、更加充满勃勃的生机。我们期待华彬集团、华彬基金会和泰国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能够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吕舟表示。
文化学者、作家刘墨表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非遗传承和古建活化提供了新的展示和互动平台,可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通过国际交流论坛、艺术展览等形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相关的文化教育项目,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古建活化和非遗传承中,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
北京华彬文化基金会秘书长卢战表示,“以传承见未来”2024第二届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是对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响应,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这一活动,我们期望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博物馆的兴趣和热爱,让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桥梁。”卢战这样说。(崔吕萍)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