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
——第十二届“魅力之光”全国核科普夏令营侧记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也是核工业创建70周年。70年来,我国已成为核能大国,但大众对核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加大核科普力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7月24日上午,第十二届“魅力之光”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活动(简称“魅力之光”活动)在厦门大学拉开帷幕,在开营仪式环节,中国核电党委副书记张国华作致辞发言。
“核能不只是能发电,我今天为大家介绍核能在工业、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在开营仪式中,回旋加速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和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于登云分别以《核技术应用》和《嫦娥探月工程成就与展望》为题作专题讲座,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核科普盛宴。
走近院士与院士面对面交流,对于多数营员来说都是第一次。开营仪式现场,一位来自兰州的小学二年级营员开心地说:“我很小的时候就想当科学家,这次零距离接触两位院士科学家太激动了。”
两位院士的科普报告结束后,同学们踊跃提问——
“欧美等国家也有回旋加速器,我们国家还有必要研发吗?”
“您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克服的?”
……
两位院士一一解答,热闹的“追星”现场闪耀着青春的气息。
开营仪式后,营员们先后走进漳州能源科普文化馆、漳州核电现场,深入了解我国核工业、大国重器的建造史。
在漳州能源科普文化馆,了解了核工业的发展史以及核电的发电原理后,营员们纷纷感叹:“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第一代核工业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勇于创新、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漳州核电站的模拟操控机房,来自北京市第八中学的张允中同学说:“我之前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了解得也比较多,但是能够走进模拟机房还是第一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今后还要更加努力,增加知识储备,为将来能够从事核事业打好基础。”
来自甘肃的高二学生杨彧说,“我对核电之前有些了解,但是不多,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更坚定了今后从事这个领域工作的信念。”
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观摩“科普讲解员大赛决赛”,把这次夏令营活动推向高潮,16位决赛选手为大家作了声情并茂的演讲。
从《核你逐日向未来》《带你了解香烟中的潜伏者》到《神奇核技术之医学法宝》,再到《来自华龙一号的一封信》等16个选题,涵盖重大工程、人民生命健康、核安全、科学家精神等内容,让大家收获满满。
于登云院士在点评中说,“你们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核天一体的科普盛宴,也为科普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希望你们今后在科普事业上继续耕耘,紧跟大众关切,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传播科学。”
从最小年龄9岁到最大年龄26岁,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名营员,在两天的时间里收获了知识和丰富的体验。
“以前对核电的了解很少,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核领域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为我打开了一扇窗。”一位刚刚考上兰州大学的营员这样表示。
来自北京第八中学的物理老师陈欣懋同时也是这次活动的特邀观察员,在活动结束之际的发言中说,“科普工作着力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框架,展现科学魅力。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和成长,兴趣和梦想被点燃,坚定了同学们未来投身科学事业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魅力之光”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活动自2013年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十二载,覆盖了全国2840所中学,参与人数超600万。有的同学已经走上核电事业的工作岗位,有的已经奔赴在通往核电事业的路上。
7月25日,第十二届“魅力之光”核科普夏令营暨第四届“魅力之光”全国优秀科普讲解员风采展示活动决赛在漳州核电现场闭幕。于登云院士在活动最后,寄语广大青少年,“我国未来的科学事业需要你们。”
亚里士多德曾说:“教育是心灵的点燃,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比起在校园里、书本上的学习,走进院士、走进大国重器,更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参与活动的营员和老师都期待,这样的活动应持续开展,让更多青少年多参与核科普,多了解核知识,从而从事核事业,为我国实现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贡献力量。(文字记者/鲁雅静 视频/徐康辉)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