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热点聚焦 海峡观察 台海人物 台商台企 在大陆 两岸交流

首页>两岸>资讯

穿越千年汉唐 感受华夏力量

2024两岸融合发展交流陕西汉唐文化研习营活动小记

2024年11月27日 10:34  |  作者:通讯员 薛晓妮 本报记者 路强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初冬的西安,尽显古韵风华。时隔一年,两岸融合发展交流陕西汉唐文化研习营再次迎来了来自台湾的青年人,这是台盟陕西省委会第八次承办汉唐文化研习营,这些初来陕西的台湾青年与在陕西师范大学就读的台湾学生共同祭拜轩辕黄帝、走进西安国家版本馆、漫步西安城墙、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通过亲身体会,深入了解了陕西这片古老土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感受了大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开营式后,营员们高兴地登上了西安南门城墙,“登上明城墙,宛如踏入一本悠久的历史册页,文字与诗意在每一块青砖间交流,传递着千年文明的情感,参观西安城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沉思。”陕西师范大学大一台湾学生蓝彩莹在城墙上说道。

走进慈恩寺,大家在领略大唐雄风的同时,被玄奘法师为了追求理想,经过千辛万苦,不忘初心,终于取得佛法真经的事迹所感动;千人千面的兵马俑更是以惊人的细节展示了大秦将士的威武雄壮和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协会理事长吴宥璇说:“感觉很多以前在历史课本上念到的东西,现在突然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很感动。兵马俑是我们从小听到大,从小读到大,从小背到大的,今天有幸可以一睹真容,尤其是一号坑,非常壮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这里能亲身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今后我将带更多年轻人过来亲身体验,在两岸共同拥有的历史里看到我们之间血浓于水的感情,促进两岸青年的心灵融合。”

全体肃立、击鼓鸣钟,营员们行三鞠躬礼……简短的祭拜仪式结束后,第一次来到黄帝陵的陕西师范大学台生朱亚玟激动地说,“小时候,我从课本和史书里了解了轩辕黄帝的事迹,现在‘炎黄子孙’对我来说,不再是书本上的词汇,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当大家进入轩辕庙,经过黄帝手植柏,几块石碑映入眼帘,其中一块特殊的碑刻——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引得营员们驻足停留。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时,台湾各界15名知名人士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赴大陆拜谒黄帝陵。受制于天气等原因,致敬团无法按预定日程抵达黄帝陵,只能在耀县举行遥祭仪式;“60年后,致敬团的后人们再次组团拜谒黄帝陵,完成先辈夙愿,将当年的祭文篆刻立碑,就是大家眼前的这块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黄帝陵景区讲解员介绍说。

台湾省籍学生林紘伍在陕西师范大学上学,作为历史文化学院文博专业学生,这段历史和碑文内容引起了他的兴趣。听完介绍,他立即在网上搜索了完整碑文内容仔细阅读并现场分享给大家。“碑文的内容我十分认同,两岸一家亲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林紘伍说,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的历史自己之前并不了解,等暑假归台后,打算把这段历史讲给亲人朋友听。

西安国家版本馆,南依秦岭,北望长安,是按照“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要求建成的大气恢宏的汉唐风格建筑,征集收藏各类版本近300万册(件)。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籍善本到珍贵手稿,从历史画卷到文物实物,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力。置身于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中,研习营的成员们无不被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震撼。来自台湾高雄的蔡东亦是湖北经济学院统计系教授,他说,陕西是一个文化宝地,应该多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太多可以值得骄傲的东西了。”

研习营活动的最后一天,大家来到了礼泉县袁家村,沉浸式体验了关中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乡村生活,品尝了地道的陕西美食,袁家村独特的商业模式也让台湾青年创新创业协会的营员们眼前一亮,表示将学习借鉴并应用于今后的生活中。

几天的参访交流之旅虽很快结束,但两岸文化交流不会停歇。临近告别之际,交流营的微信群除了一声声的“感谢”“难忘”,大家还不约而同许下他日再聚之约!“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交流机会,让两岸同胞相互走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携手追梦,共同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