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遛狗拴绳成为共识 仍需持续引导
近日,江西赣州一母女在公园遛弯时遭到四条大型犬撕咬,事件曝光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涉事犬主因未尽安全管理义务,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近年来,从河南南阳的男童不幸身亡到陕西西安的路人惊魂一刻,类似事件接连发生,每一次都将“文明养犬”的话题推上风口浪尖。恶犬伤人事件屡屡发生,其根源不仅在于一些犬只的危险性,更在于饲养人未尽到其饲养义务,在于其法律意识淡薄。在一个以法治和文明为基石的社会,遛狗拴绳并不仅是礼仪问题,而是法律底线。
一些饲养人遛狗不拴绳、违规饲养烈性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认为这是个人自由甚至是“小事”,却未意识到一条松散的狗绳可能牵连出生命之重。当恶犬伤人时,饲养人不仅可能面临天价赔偿,甚至可能触犯刑法,面临过失致人重伤罪甚至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指控。事件背后,往往是一些饲养人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只顾个人便利而忽视公共安全。尽管我国已出台了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养犬行为进行规范,但法律的执行力度和公众的法律意识都仍需加强。
遛狗拴绳这件事,看似简单,但仍旧需要法律的硬性约束和社会共识的形成。正如“喝酒不开车”通过持续的法律普及和社会宣传,逐渐成为全民共识一样,“遛狗拴绳”同样需要有关部门及媒体持续不断地引导以形成广泛的共识。只有这种文明行为被赋予足够的制度刚性,才能让人们真正对规则怀有敬畏。
文明养犬不仅是对他人安全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法律责任的担当。遛狗拴绳是底线,但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全社会共同营造一种责任与规则并重的养犬文化。从制度上看,有关部门应完善养犬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确保违法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制止;从社会层面看,每位饲养人都应深刻认识到,狗绳连着的,不仅是一个家庭对宠物的责任,更是一种对公众利益的尊重。只有当遛狗拴绳成为共识,恶犬伤人的悲剧才会真正成为过去式。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