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资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鼓舞人心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稳健务实的发展策略,目标清晰,发力精准,为广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为我们数字科技型国有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广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滨第一时间学习了会议精神,会议传递出的明确信号让他坚信数字技术在赋能清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上的表现将更加突出。
作为一家数字科技企业,中广核数科一直为核电、新能源、专用系统以及其他高端自动化领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在孙永滨看来,关键核心技术制约数字产业化高度和产业数字化空间,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我们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核级数字化仪控系统‘和睦系统’目前已经在27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上应用,实现了多堆型多技术覆盖。”孙永滨
据了解,今年应用了“和睦系统”的中广核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进一步验证了“和睦系统”与三代核电技术的良好融合,也推动了核电智能装备的产业链升级。
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奔赴数智未来的进程中,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助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等前沿技术,致力于为海、陆、空、铁、工厂等集装箱大物流场景提供智能化和绿色化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在无人驾驶、智能换电站等核心技术领域全力攻关,公司旗下车辆均采用新能源全电力驱动,真正为用户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上海市政协委员、西井科技董事长谭黎敏表示,通过智能能源服务,车辆5分钟可完成换电补能,突破效率及场景限制。
以AI和新能源为内驱力,西井科技产品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今年4月,新能源无人驾驶牵引车Q-tractor走进香港空运货站,助力空港实现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海港是大物流
据了解,E-Truck是西井科技首款“养成系”新能源卡车,可共享Q-Truck的自动驾驶底盘。同时,通过电动牵引设备的运营平台AdaOps,为封闭场景内智能设备提供统一可视化运维操作中心,用于监控车辆状态、异常诊断、异常操作处理等,助力实现车辆管理和集装箱及货物状态监控的高效率、透明化。
谭黎敏特别提到,在西井科技数字化生产要素流转互联平台上,通过部署硬件终端和车队管理系统以协助物流全链路的各参与方深入到集装箱物流的资源分配与运力网络建设,可实现效率最大化和流程标准化,加快提升集装箱贸易流转效率。他表示,全球大物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变革的时期,数字化是基础,新能源化是推手,人工智能技术则将各种生产要素紧密串联,推动大物流行业形成闭环体系。
对于如何进一步赋能全球物流行业的降本提质增效,谭黎敏建议,需坚持系统观念、战略思维、问题导向,灵活运用数智化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与韧性。同时,中国科技企业要积极地走出去,更高效且可持续地支持全球生产要素流转,融入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供应链建设。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海南飞行者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围绕“低空经济”和“海洋经济”两大领域进行技术布局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
“作为扎根海南自贸港的高科技企业,我们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飞行者科技董事长陈鋆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新航向,在低空经济领域致力于无人机的自主研发及系统优化;在海洋经济方面着力推动深海潜航器装备和协同作业技术的革新。
创业以来,飞行者科技以“硬件+数据服务”深度融合为核心,构建了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化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例如,无人机在低空物流配送中实时采集空域和路径数据,深海装备则获取海洋环境信息。这些数据通过数智化平台进行清洗、建模和分析,最终转化为多场景的智能决策支持,广泛应用于物流优化、生态监测和资源管理等领域。
陈鋆介绍,2024年,团队与国家级深海实验室合作开展南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在砗磲珊瑚修复项目中,团队发现该濒危物种受污染和过度捕捞威胁,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为此,飞行者团队通过深海潜航器精准操作完成了珊瑚苗的移植与生态修复,大幅改善了当地海域的生态环境。
在空海跨域协作中,飞行者科技也曾面临因空海间通信延迟、环境干扰和数据格式差异造成的多源数据难以实现时间同步和语义一致性难题。对此,飞行者科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研的“空海协同感知与数据融合系统”,结合高精度时间同步算法和深度学习驱动的多模态数据对齐技术,打通了数据从采集到智能解析的全流程。
谈及行业未来发展,陈鋆建议在沿海城市设立低空经济与海洋经济数智化应用试点,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为企业提供空域使用、测试场地和设备研发环境,推动技术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明年重点任务之一,会议明确提出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这让始终致力于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福建省南平市政协委员、龙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连健昌倍感振奋。
“竹产业正在由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变发展,这个过程离不开新技术和创新平台的支撑赋能。”连健昌口中的新技术,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的竹展开技术,通过软化将原竹筒无裂隙展开,将竹子的管材加工成片材,竹子和竹瓤的使用率可提高至40%左右,较原竹加工技术的出材率翻了一倍。
据了解,使用竹展开技术后的产品是板状的天然材料,它可以应用于竹地板、竹砧板、竹胶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等产品中,市场前景广阔。
“这款无刻痕竹展开技术在国内外均属最前沿技术,反响良好,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连健昌给新技术的定位不是
在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连健昌借助多方力量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借力科研院所力量的同时,与业内企业形成合力,打造合作生态。“我们计划在明年初成立竹产业研究院,实现资源共享,以项目合作的形式把工作推动起来。”
对于一根竹子究竟有多少种应用可能,连健昌认为潜力无限。“作为一种天然材料,竹子虽有缺陷,但与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结合,就会产生无限可能。”连健昌认为,未来,结合竹材料特性开发的新产品,将不仅广泛应用于家居和建材等行业,还将走进家电、教育用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最终实现转型升级。同时他还建议在有关认证和准入层面要充分考虑竹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真正促进“以竹代塑”市场化落地。“期待在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中,竹吸管纳入QS认证范畴有实质性进展。”连健昌最后表示。(邢艳娇)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