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做大总量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等要求,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作为关键发力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等要求,推动工业和信息化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盘活存量加快转型升级。立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好盘活存量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占全部制造业的80%以上,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将传统生产线升级为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系统,在不增加大量新投资的情况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做优增量提升整体竞争力。以新赛道超前布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内涵式增长。在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加力培育新兴产业,超前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培育产业发展增长引擎。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新领域新赛道,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和标志性产品“揭榜挂帅”,发展壮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提高质量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构建产科融合的发展机制,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一体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加快重大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推进试验验证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点”“线”“面”协同发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园区、智慧集群。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夯实技术底座,发展智能产品,培育若干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工业互联网体系化发展,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和产品研发与推广应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制造业附加值。
做大总量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系统谋划和统筹布局,以完备的制度保障和改革机制,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这个根本,强化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加强部门协同、央地联动,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先进制造业集聚。深化产融合作,构建重点产业链攻关的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基金的作用,引领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完善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环保等政策协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做大总量,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工业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黄宝荣系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