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多角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举办

2025年01月02日 14:28  |  作者:杨岚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月2日电(记者 杨岚)近日,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理大学主办的2024年中国城市论坛、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在云南大理举办。论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及《管理世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20多家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与会者从城市经济学理论创新、新质生产力动力机制、政策体系等多角度探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本届中国城市论坛设置开幕式暨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成果发布、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平行论坛等多个环节。开幕式由大理大学副校长穆智主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杨开忠、大理大学党委书记李涛分别致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城市经济学会成果发布仪式。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单菁菁介绍了《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这一成果,该皮书自2007年开始编撰,至今已经持续出版17本。该书始终聚焦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前沿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出“大国之治”系列,涵盖治霾、治水、治土、治海等专题。该皮书获得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连续多年荣获中国优秀皮书奖、优秀对策信息奖等重要奖项。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洪波介绍了《气候经济蓝皮书:中国气候金融发展报告》这一成果,气候投融资和气候金融风险评估与应对迫切需要金融理论、工具、政策、监管等全面创新,我国气候金融实践蓬勃发展,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气候基金、债券、ESG等走在世界前列,碳市场与碳金融稳步推进,亟待总结推广,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东方证券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共同编写了该皮书,以期引起全社会对气候金融的关注。

主旨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杨开忠、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石敏俊做主旨报告。

杨开忠做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范式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报告。杨开忠认为,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必须站在社会生产力演替发展的高度,从生产力技术——经济范式的角度加以科学判断。新质生产力是绿智融合质态范式的生产力,以新能源技术、智能网络通信技术、新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绿色转型必须走数智化之路,应加快两化协同转型,加强数据、算力和能源之间的协同联动。

毛其智做了题为《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回顾与前瞻》的报告。毛其智回顾了1998—2000年间,由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社会发展促进会共同开展的“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始末。研究认为滇西北地区人居环境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只有通过系统配套改善,才有可能将物质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有可能取得有控制、有节奏的发展。

倪鹏飞做了题为《制度与其它因素如何共同决定经济增长:基于统一发展经济学的解释》的报告,尝试基于统一发展经济学,提出“5N53”分析框架,将影响经济发展的主体、行为、资产、分布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内生化,形成一个类似于自动运作的经济机器。倪鹏飞认为,力量的变化决定人类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最初源自人的能动力进而派生和发展出主体的多样化的竞合能动力,推动主体、行为、资产、时空的增长和转型,可与系统性地解释和预测人类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空间、不同资产的总量增长和结构转型。

石敏俊做了题为《走向乐活城市》的报告。石敏俊提出,乐活城市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潮,强调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增长机器,不能只考虑环境可持续性,应当同时追求人的福祉改善和地球环境可持续性。“产城人融合是走向乐活城市的必经之路,要以城载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链式推进,使城市成为具备生产生活能力及经济创收能力、并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复杂适应系统。”石敏俊说。

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薛领主持。南开大学英才教授江曼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晓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沈体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秦尊文、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修岩、中山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兵,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城市现代化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有十余个平行论坛。各平行论坛围绕新质生产力,就城市更新、应对气候变化、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陆海统筹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编辑:廖昕朔